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发展到现阶段,一些企业出现了发展瓶颈。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加强企业战略资源管理,实施传统生产工艺与高新技术结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旨在采用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来分析我国食品工业企业集约化经营模式。
关键词:食品工业企业;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集约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6-0027-03
1 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
1.1 委托代理和内部控制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现代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使企业的资本来源更广泛,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公司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独立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广义的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主体为了达到其特定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1.2 动力能力理论和波士顿矩阵
动力能力理论是在竞争位势和资源基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竞争位势理论视企业为资源和产品的投入产出机器,强调企业的投入产出在行业竞争中的作用。资源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企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强调资源的配置效率。动力能力理论注重整合企业专有资源的组织惯例和管理过程,强调学习和创新。
波士顿矩阵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要解决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及其结构适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分配到合理的产品结构中去,以保证企业收益,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1.3 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同时约束理论也是MRPⅡ和JIT 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约束理论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①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②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③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④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⑤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2 食品加工企业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它既不是夕阳行业,也不是朝阳行业,它是常青行业。我国人口众多,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传统的食品一般是自产自销,没有品牌,数千年来以小作坊个体化方式生产为主,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了一些国营和集体食品加工厂,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代出现了一些公司制企业,一些食品生产者开始意识到品牌对产品的重要性,这些生产者开始致力于为自己的食品树立品牌,务求以优良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打入市场,食品加工成为食品行业重要的一环。目前食品加工呈现家庭小作坊方式、私有工厂方式、国资控股和民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方式并存的格局,食品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家庭小作坊方式加工销售虽然在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和富余劳动力就业上为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就停留在特色产品和小规模生产水平上,私有工厂方式加工销售在经济转型时期有较大发展,但已现颓势,国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方式经营因其资源、资金和先发优势出现了多家巨型企业,但随着竞争优势的逐步丧失,一些开始参与垄断性如房地产行业,民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方式经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一些企业也出现规模不断作大,毛利率持续下降的问题,整个行业同时还受到拥有资本、技术和资源优势的外资企业强大的冲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初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风险控制问题的困扰
我国非公司制企业和大部分民营公司制企业均面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难题,国资控股公司制企业或多或少存在风险控制问题。非公司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企业主缺乏融资和抗风险能力,前瞻和做强做大意识淡薄,好的产品资源和独到生产工艺限于个人掌控并代代相传,民营公司制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普遍上实行家族式管理,公司部分、关键岗位很难全社会引进人才,这两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强烈地依赖所有者个人能力,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往往在领导人更替时损失惨重。
国资控股公司制企业风险控制问题首先是控股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国企是国家资产建立的企业,其所有权属于人民,国资委代行国企资产的经营权,并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干预。这种非企业的治理结构必然导致对于国企资产处置后果不明晰的问题,导致资产的变相流失。第二是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都是由国家委派或者选任,这种方式与私有企业根据股份或者投资来形成董事会或者由于特定关系形成的合伙不同,他们与企业不存在利益的关系,极容易利用职务之便,获取非法利益,形成内部控制失效。2011年国企企业家贪腐金额平均每人是3 380万元,其中光明乳业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冯永明一个人就贪污7.9亿元。
2.2 传统食品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误区
传统食品是中华五千年璀璨饮食文化的物质结晶。它立足于“饮食养生”的哲学思想,具有“食医同源”、“药膳同功”等不可替代的独到价值。传统食品生产目前大多以手工或者较低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其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其在食品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许多企业家在传统食品知识产权保护上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认为销售和广告比专利和商标更重要。许多企业宁愿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产品推销,不惜投入巨资利用各种媒体作广告,但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如旷日持久的“王老吉”商标之争,加多宝一方在知识产权导入和运作上存在明显缺陷。现产品虽然自称为“王老吉”正宗配方,但却不能用“王老吉”商标,产品本源与形式的被剥离后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可想而知,未来与广药集团的市场博弈将充满变数。
二是认为掌握技术秘密保护优于专利保护。采用技术秘密的形式保护,随着技术人员的频繁调动,技术秘密的流失也无法控制。所以,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不适合仅采用单一的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需要与专利保护如集体专利保护、地理标志专利保护相结合,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另外,即使采取了保密措施,一旦他人自发研制成功并申请了专利保护后,保密厂家虽然具有先用权,但只能在原有范围内生产和使用,不能许可他人生产和再扩大生产。可口可乐技术秘密保护方法仅仅是个案,其在外围专利保护上毫不逊色。
三是认为专利保护不适合传统食品。由于许多传统食品来源于天然原料,因此有人认为专利保护不适合传统食品。实际上专利制度可保护能够重复再现的技术方案,传统食品可以采用性能或制备方法等方式申请专利保护。
2.3 高新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行业改造的缺失
世界食品工业广泛、普遍、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近年来,生物、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微胶囊、超微粉碎、纳米、高静压、挤压膨化、电磁场、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快速冻结、冷冻干燥、超高温瞬时杀菌、新型包装等高新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世界食品工业的各个方面,开发、生产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食品。随着这些高新技术广泛、普遍、不断的采用,世界食品工业保持持续增长,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更加突出,拥有技术、资金、管理、资源优势的跨国食品集团大量出现。
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即使部分大型企业引进和开发了与国际现代食品技术同步生产工艺和设备,但行业整体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技术水平有较大差距,与国内其它如家电行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一些传统的民族的特色产品优势也随着国外跨国食品集团进一步了解和进入我国食品工业,投资和并购民族食品企业和品牌而逐渐丧失。一些为降低成本,又不掌握先进食品技术的企业粗制滥造,甚至违法生产食品,给整个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缺乏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严重制约着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和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才是我国食品工业培植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壮大最佳立足点,是逐步追赶和超越国外先进食品工业企业的最佳方式,也是企业个体赢得市场和发展壮大的最有效途径。
3 食品工业企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方向
以上食品加工企业经营模式主要问题均可以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并遵循相关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予以解决,使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模式的转变,达到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风险控制宜从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方面入手。传统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企业的战略问题,动力能力理论和波士顿矩阵是企业战略分析较有效的方法。高新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行业改造涉及到企业产权结构及战略管理外,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潜能发挥,内部管理持续改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约束理论的运用对企业集约化经营整体水平和绩效的提高将有较大帮助,企业实力的增加进而为高新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行业改造提供资金和管理上的支持。下面结合企业典型案例分析食品工业企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方向。
3.1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建立
广东省中山市处于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珠江三角洲中部,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早期食品公有制企业中“乐百氏”饮料、“美怡乐”雪糕、“美味鲜”酱油和“咀香园”月饼构成了享誉国内的著名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洗礼,这些著名品牌发展大相径庭,其中“乐百氏”饮料被外资收购,“咀香园”月饼为民营控制,品牌的知名度排名已不能与鼎盛时期相比,“美怡乐”雪糕“平均主义”的改制致使其沦落为地方性的小品牌,“美味鲜”酱油进行现代公司制改造并入上市公司,同时加强了企业治理结构建设,建立了较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实力从全国调味品十多名之后跃居前三,年销售收入也从几千万元增加到二十亿元,企业正在异地扩产,预计未来十年,年销售收入将突破百亿大关。
“美味鲜”未改制之前企业经营者玩“猫捉老鼠”游戏,平均主义工资体系、经常发生的小金库事件和委派的管理者市场眼光和专业经营能力的不足都限制着其发展,改制后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专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得到适才聘用,企业管理得到全面提升,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合理控制,企业实力和投融资能力提高又促进了企业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一举遥遥领先于改制前规模相当的“致美斋”、“美味源”、“味极鲜”、“福金香”等调味品品牌。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建立是食品工业企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基础要件。
3.2 加强企业战略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重点要关注企业资源投入和产品产出,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分配到合理的产品结构中去,以保证企业收益。
食品行业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依赖强烈,企业战略资源管理犹为重要,好的资源利用规划要贯彻企业发展始终。我国果汁行业、乳制品行业和保健食品行业在资源利用上均有典型的案例。我国食品工业橙汁原料大多依赖进口,如汇源果汁本质意义上仅仅是外国橙桔产品的推销工具,企业受制于外部果源,难以实现内源式扩张之路。我国乳制品行业受到国外同行业强力挤压,由于资源运用和管理上的缺失,三鹿奶粉闹出三聚氰胺事件,法定代表人判刑,企业瞬间瓦解。伊利、蒙牛等有天然牧场先天优势,在吸取三鹿教训基础上,加强了奶源管理并尝试培育自己的奶源基地,仍然保持着行业领头地位。各国资源条件不同,果汁行业和乳制品行业原料南美和澳洲具有先天优势,我国有条件的企业适当时机到国外扩张并购或参与经营原料基地,保障稳定的原料供应是企业重要的战略发展手段。保健食品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突破的食品行业。许多国家还没有保健食品概念,美国将其归为营养补充剂一类,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原料基本来源于药食同源的食材,保健食品企业具有文化和原材料上的优势。但由于天然食才具有生长环境要求高、生长速度缓慢的特性,无规划的大量采集将造成货源紧缺,难以维持持续供应,有的甚至造成生态灾难。冬虫夏草价格的持续飙升就是滥采滥用的结果。天然螺旋藻是保健食品重要原料,目前世界上只有非洲乍得湖、墨西哥TEXCOCO湖和我国云南永胜程海湖批量生长。施普瑞集团(绿A牌)在程海湖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稳定的原料开发和供应将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3.3 传统生产工艺与高新技术结合及集约式经营
为了实现我国食品工业全面、协调、快速、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利用现有的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自主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对传统食品加工行业改造必须有好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作为保证,不改变初放式经营思路和管理方法,引进昂贵的所谓先进设备使一些企业债台高筑,经营难以为继。传统生产工艺与高新技术结合的集约式经营使许多传统企业得到如虎添翼式的发展。
山东鲁花是我国食用油生产第一品牌企业,其扶持培育的1 000万亩花生种植基地保证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其独创的包含一次性压榨、“生香、留香”、“无水化脱磷”、酸价控制和黄曲霉素去除等技术的5S纯物理生产工艺被权威专家评定为世界上领先的食用油制造工艺,使企业产品在质量上取得了优势,其“创建优秀团队、整合社会资源”的人本理念、“居安思危、居危思进”经营理念、“目标量化、过程控制、激励机制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方法和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等现代管理理念又促进了企业集约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学堂,吕伍权,王卫.内涵式发展 集约化经营[J].企业改革与管理,1996,(12).
[2] 韩小明,刘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1,(1).
[3] 科利斯.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兴海.食品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郭昱,顾海英.我国乳制品产业链竞争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10).
[6] 马立行.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7] 尤悦欣.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J].商业经济,2011,(13).
相关热词搜索: 集约化 经营模式 工业企业 我国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