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时期的156个重大项目和“三线”建设中初现端倪。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2011年,东部地区机械工业总产值113194.4亿元,占67.75%,中部地区总产值36817.56亿元,占22.04%,西部地区总产值17055.7亿元,占10.21%。在我国10大机械工业产值大省中,前五位均来自东部地区,分别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上海,中部地区占有三席,分别是河南、湖北和湖南,东北地区占有两席,分别是辽宁和吉林,其次是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一)结构调整:低端提升、中端优化、高端升级
由于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水平、战略定位、增长效应各不相同,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也有所差别。其中,低端装备制造产业,如船舶、集装箱、通用阀门、普通机床等,这些领域生产规模大、技术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促进要素、市场向规模效应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中,从粗放式的规模增长向集约式的效益提升转变;中端装备制造产业,如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农业机械等,这些领域技术进步空间大、市场规模不断扩张、自主品牌快速成长,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等,这些领域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看重的产业增长点,我国企业研发水平较低、技术积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密切跟进国际技术前沿,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步伐,力争在一些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二)技术进步:自我为主、积极跟进、有序突破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母机”行业,提供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确立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自主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技术进步上要立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以自我为主的技术进步格局。但是以自我为主的技术进步路径并不是关闭国门、固步自封,也不是一刀切之、等量齐观。而是要在积极跟进全球技术演进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全球的信息、研发、市场资源,通过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或是实施反向工程,或是进行海外并购,获取国外优质要素资源,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另外,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要有顺序、有层次,尤其是要率先在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领域实现突破,从而加快进口替代进程。其他领域则在保持技术跟进的同时,适时地、有选择地在一些重要或必要领域实施重点攻关,占领技术进步的制高点。这是由我国自身研发实力有限,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在高端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技术竞争所决定的。
(三)市场开拓:立足本土、拓展海外、优化结构
日本、韩国等成功实现追赶的后起国家表明,国内市场是本土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进而走向全球竞争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拥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形势下,国内企业只有立足于本土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的产品开发,实现对国内市场的占领,才能顺利地实现从本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蜕变。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之后,对于装备产品的内生需求持续增长,实现进口替代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这正是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成长的有利契机。在获得本土竞争优势之后,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可以进一步走向海外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空间。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向国际竞争的初期,可能会在技术、品牌、服务等环节面临一定的劣势,因此可以将新兴发展中国家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这样,我国产品相比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从边际优势产业跃升为比较优势产业,从而获得有利的市场空间。
〔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启示 国内外 趋势 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