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励志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励志由方法上升到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励志;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86-0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曾国藩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k
i.net/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1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 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18]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 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0.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97/1490.
相关热词搜索: 励志 综述 研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