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和思考。
学习思维是教学领域的一个高频词汇,它亦被称为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包含态度及行为的转变过程。学习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概括。笔者参考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学习思维归纳为六个阶段或部分。如右图所示,在金字塔式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和理解是接受阶段(Accept)、应用和分析是使用阶段(Apply)、从评估到创造是创意融合阶段。
(一)学习思维的分级目标管理
以学习思维的不同层级指导钢琴教学过程具有现实意义。钢琴演奏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师需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作品演奏状态的变化、予以及时的、启发及思辨式的指导。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预示了师与生的参与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成效。教师为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教学设立清晰的目标,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思考、研究、分析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提高学习思维的能力。
从钢琴作品学习来看学习思维的分层结构:读谱与背谱是第一阶段的学习,进而发展至第二阶段的谱面分析与演奏应用;最后,进入作品个性化解读与演奏诠释的第三阶段。从学生能力培养来看,大一新生主要以理解和应用的学习能力培养为主,此阶段仍需以“口传心授式”的接受性教学为主,教师手把手的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乐谱,并根据学生能力,设立作品完成的质量要求。大二学生则以自主应用和分析音乐作品为主,教师可布置大量不同时期风格的曲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教师需对学生学习进度及时引导及调整。到了大三大四,学生不仅要具备音乐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还需对自己的演奏水平和状态有反思性的自主评估,鼓励学生选择作品进行演奏并能对自己的演奏意图进行说明。
在此需要强调,尽管记忆和理解属于学习思维的较低层级,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基础。根据跟踪调查的结果反馈,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曲目,将有助于顺利地进入高层级的学习。评估和创新虽属学习思维的高层级,但也离不开文本语境下的音乐审美和风格范式追求。教师在为每个学生规划与执行不同层级学习思维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始终注意学习思维分级的规律和特点。
(二)学习思维的迭代属性
乐器学习主要依靠体验式学习来获取技能和演奏审美经验,教师和学生除对学习思维的金字塔式分层结构有明确认识之外,还需对它们的迭代关系有所理解。迭代概念来自于数学运算,它指的是一种反复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接近并到达所需的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被称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被用来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③在钢琴学习中,迭代指的是:在学习中重复循环各层级的学习思维练习,并且,不断以之前完整学习的收效为新的起点,取得认知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笔者尝试结合钢琴的体验式学习来说明对此进行阐述。
体验式学习由著名的教育家大卫·库伯④(David Kolb,1984)提出,他将有效学习描述为四个步骤:1.具体体验(对新经验或现存经验新演绎的体验学习)2.体验反思(重点关注认识理解和体验之间的差异性)3.形成抽象概念(基于经验反思的总结,旨在修订现存经验理念或提出新的经验理念)4.行动实践(将新的经验理念结合个人体验在行动上予以实践,以期获得反馈)。5.再次回到第一个步骤,进行具体体验。库伯认为这四个环节是相互交融并相互作用的。无论从哪个步骤开始,都可根据逻辑找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听觉训练,充分体现了迭代发展的体验式学习进程。演奏者聆听的对象包括内心听觉与外在听觉两部分。外在听觉是指学生对自己弹奏出来的声音的判断。外在听觉训练促进学生对演奏的反思及加强对自我的客观判断能力,亦能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记忆,聆听和重复音乐的能力;内心听觉是对乐曲理想的声音结构的想象,是培养个人对音乐感受和声音想象力的基础训练。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学习思维的创造和评估层级,对音乐作品没有形成正确、完整的内心听觉想象,容易造成把实际听觉,即自己在钢琴上制造出来的音响等同于内心听觉。不能完成由内心听觉指导下的音乐想象,到演奏实践,再以外在听觉指导下的音响反馈的完整过程。在音乐表达上造成“词不达意”的效果。
20世纪上半叶,内心听觉训练得到了不少钢琴教育家的重视。他们强调“先将乐谱上的符号化为内心的听觉中的音乐,然后再由手指去实现内耳中的声响”,“心中的音乐形象愈是鲜明,表现意图愈是明确,弹奏技术上也愈能放松自如。”⑤通过循环反馈的迭代体验练习,可加强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实现音响的训练:
首先,学生一定要有对音乐作品形成符合作品音乐风格、符合作曲家创作意图、符合音乐的谱面记号但同时又具有个性化表达的音响预判;其次,对自己演奏的音响有准确清醒的认识;最后,根据实际音响与内心听觉的偏差,继续修正自己的演奏;如此迭代,而不是老师的反复示范,学生对此的次次模仿,才能完成学生个性化的作品演奏,获得“我手写我心”的音乐诠释。
当然,内心听觉与外在听觉的反复检验和修正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需对此进行监控和指导,否则,在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形成不了迭代性的提升,而是陷入反复循环的困境。慢练是内心听觉和外在听觉结合的训练途径。钢琴教育家樊禾心教授对慢练作出如下说明:“慢练是动作和动作之间的停留时间差,而不是下键的时间差。”笔者要求学生带有目的性和审视性的慢练,有意识地训练身体对音乐呼吸、速度、律动的感受能力,才能帮助手指更好的表达头脑中的音乐意境,并具有足够的耐心聆听每一个音符是否符合内心听觉的情感表达。通过练习或课堂录音回放,总结学习过程的经验和体会,以帮助学生养成聆听和自我审视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思维的双向交互特征
学习思维的双向交互是指:较下层级的学习思维形成和构造出较上层级的学习思维的同时,较上层级的学习思维影响和指导较下层级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较上的“分析”和“应用”层级对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级具有指导意义。
以钢琴教学四个抓手之一的谱面分析训练为例,笔者发现学生在接触一首新作品时,总是带着急切的功利表现主义心态,忙碌于制造声音的过程,却忘记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尤其是旋律性强的作品,恨不得一看谱就能流畅地弹奏。以至于一通忙碌的练习之后,弹出来的音乐以小节线划分乐谱上的音符结构,缺乏对乐句线条走向的认识。“这种忙碌而无清晰目标感的练习会逐渐消耗演奏者对于作品最初的热爱甚至削弱了自身对声音的敏感”⑥。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新作品时运用乐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音乐史等综合知识能力,对进行谱面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结构及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控,对乐句及和声结构的分析,亦为演奏者选择不同的触键技法及音色追求找到可靠的依据。
以平均律中的三声部赋格谱面分析为例,首先,笔者要求学生以三种色差较大的颜色笔在乐谱中划出各声部横向线条并进行分声部视奏。其次,分析不同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在钢琴上感受主题对题在属关系调或下属关系调上的循环。然后,比较不同声部旋律进入的时间点,通过尝试断奏与连奏触键技法的组合,找出合适的,有依据的表达。最后,将分析的细节置于乐曲的和声感、层次感和规模感的统筹下考虑,以完成赋格作品的谱面分析学习要求。经过教学实践和反馈,学生对赋格体裁的掌握有明显的进步,并能根据学习经验,对同类体裁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虽然本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心听觉、乐谱分析、慢练等方面都是钢琴学习中的基本模块,与此有关的教学讨论不胜枚举。但笔者按照学习思维的规律和理念来重新审视和规划了这些基本模块的教学,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训练效果,优化各个教学环节。
学习思维应贯穿于各程度的钢琴教学和演奏过程中,专业能力较好的学生,从小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往往能够下意识的按照学习思维的基本要求来练琴。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钢琴学生来说,贯彻学习思维更为迫切,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让学生对学习思维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学习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以学习思维来统合他们演奏能力和目标培养,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也是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大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注释:
① 董梅.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何去何从[J].钢琴艺术, 2017,02:22-26.
② 姜莱.高师钢琴研究性教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J].艺术研究, 2016,02:126-130.
③ 维基百科编者著.迭代[G/OL].维基百科.2017.09.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teration
④ McLeod, S. A. (2013). Kolb - Learning Styles. Retrieved from www.simplypsychology.org/learning-kolb.html
⑤ 周薇.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2:50-55,70.
⑥ 玛德琳娜·布鲁瑟尔 著.邹彦,伍维曦 譯.练琴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07.
作者简介:魏陶影(1981-),女,广东惠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教学硕士,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
相关热词搜索: 思维 价值 性大 学钢琴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