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未来10年内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应该优化高等教育的投资比率,促进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如设立地方高等教育专项基金,让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进行扶持等。纵观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内部投资结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良好经验,建立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关键词] 投资结构 比较研究 优化策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10年内,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在校人数将要进一步扩大”,十年来,在高校扩张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无法解决教学资源扩充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因此“银行贷款”便成为了各高校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一、高等教育投资模式定位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模式,依据政府和市场的主导地位来区分和定位的。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始逐渐的减弱。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国家政策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公共模式
欧洲模式,主要指福利型国家,用较高的政府教育投资做基础,例如北欧等国。虽然私人投资的影响力逐渐的加大,但是政府投资还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很多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绝大部分为国有,私立院校也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实行中央直接拨款,承担大部分高等教育投资的政策,对受教育者个人实行免学费或者低学费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模式,主要是指国家的总体教育发展水平不是很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控制高等教教育的投资结构和发展水平,人口较多的巴西和印度具有代表性。
(二)高等教育投资的市场模式
市场模式以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为例,韩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构成中,私立大学及其培养的学生数量比重都超过50%,公共投资占全部高等教育的比重也仅为20-30%。日本的市场化程度是较高的,而且私立教育的规模超过了公立高等教育规模。
(三)高等教育投资的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基于市场模式的一种变革,在此以美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发展为例。美国公共投资侧重于发展较为短期的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比重超过70%;私人投资侧重于发展四年制高等教育机构,占有的比重也超过了70%。高等教育公共投资在20世纪70-80年代比较高,公共投资的中心在州一级政府,其次才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
二、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探索——中日美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投资占高等教育机构收入的比例基本上在70%左右,个人高等教育的学费收入占20%-25%。偏向于公共模式,但是一种比较弱的公共模式。由于公共模式的投资形式,需要政府90%以上的资金投资。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市场模式探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主要面临两个不平衡的矛盾,一是,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投入要高于西部地区的高校。二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世界银行专家萨卡拉波罗斯对国家上有关教育投资收益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很高的,尤其在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小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下面对中日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寻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进行市场化发展的可能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的混合型模式探索
有研究指出,以2003年为例,我国地方高校数量虽然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2%,但地方高校所获得的政府教育经费仅是全国普通高校政府政府教育经费的57%。目前我国各类高校的分层与分类不够明显。以美国为例,高等就的混合模式,既在于根据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建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拨款系统。
我国教育行政区的划分与美国区分与美国不同,美国联邦制各州的拨款模式,拨款法规迥异,并不适合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各省统一制教育投资原则。但要适当的借鉴美国的差异化投资政策,运用到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管理中,让政策因地制宜。可以尝试建立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用于西部高校的教学资源改进、科研经费、教师待遇等,以提高中西部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1.地方专项基金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层次的拨款,例如对与西部教育水平较差的省市,每年给予一定的专项基金。二是通过区域内的经济税收,从教育税中,扣留一部分的高等教育专项基金。
2.地方专项资金投资主体明确。对于西部高校,可以重点扶植科研项目,设立科研招标。
3.完善资金的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口碑。在专项资金成立之初,则要确立资金审查项目,定期公开账目。并对于专项资金扶植力度较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感谢。
三、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综合以上的比较,公共型、市场型与混合型的投资模式均是建立在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形成的模式。对于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的我国来讲,应该适当的吸收日本、美国等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成功的模型,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系统,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一)制定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投资策略
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着高校招生和各类资源的扩充。日本和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日本有着市场直接投资的悠久传统,例如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就是成立较早的著名私立高校。美国由最初的教会、私人团体等为投资主体的市场主导型,转变为混合型模式。公共投资的高等教育机构只是在各州主导下陆续成立的。
(二)实行绩效拨款
19世纪末2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例如可以仿效英国的基金会模式,在研究型大学,1/3的经费来源于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教学型大学,则拨款1/2经费。而拨款的主体,既是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也可以仿效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管理,为免费养老金的申请设置一定的标准;学校内部统一学分概念,界定“卡内基学分”;美国大学通过竞争性同行评议机制吸引研究支持,这源于领域中科学家的素质、声誉和影响力。
(三)地方发展基金的方式吸纳个人投资
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私人投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地方可以试着建立地方专项基金,吸纳社会各界的捐款,从被动的等待捐款,专项积极的吸纳社会各界的资金,然后再如实的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当中。特别是对于西部高校,应该适当的引入东部地区的发展基金。省份设立专项账户,在向国家申请地区补助资金的同时,吸纳企业的各项捐赠。
合理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出的时机,我们应该关注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稳固资金的支持,同时改善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本地人才。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倾斜,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全国各地区的一致性发展,以此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长治久安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金子元久,东亚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的财政课题,2006年9月北京大学举办“中日高等教育财政高层研讨会”论文集
[2] 西井泰彦,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日常经费补助制度与私立大学的财政状况,2006年9月北京大学举办“中日高等教育财政高层研讨会”论文集
[3] 李维忠,中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比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4] 李政云,徐辉,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教育 新时期 优化 策略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