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育经济学视阈下的国家教育经费分析

教育经济学视阈下的国家教育经费分析

时间:2025-08-02 10:34:27 浏览次数:

[摘要]教育经费是一国教育发展的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筹措、配置和使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对教育经费及其比例、教育经费学理、教育经费投入学理从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理解,对教育经费的有效配置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经费 教育投入 国民生产总值

[作者简介]何国伟(1976- ),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基本理论。(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0-0014-03

教育经费是一国教育发展的保证,教育经费的科学筹措、配置和使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它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筹措教育经费、如何配置教育经费以及如何使用教育经费是教育经济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的内涵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为发展教育事业,达到教育目的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它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社会各种力量和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教育经费作为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费(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教育经费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是办学必不可少的财力条件。在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的费用。

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般分为全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和公共教育经费(相当于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前者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投入的总规模大小,后者则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教育经费占GDP4%的实质就是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资金数额的基本规定或安排。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末达到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因种种原因,该目标仍未实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48%,达到199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教育经费占GDP4%并非高标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指标2006》显示,2003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4.1%,2002年世界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为4.5%,OECD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7%。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二、教育经费学理的分析

1.教育经费开支。教育经费开支总额,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及其年龄结构,而落实到一个国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教育决策及其承担的教育义务,具体说来,主要涉及谁将受教育、多少人将受教育和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两个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人口也是世界之最。《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迈向人力资源全国。2015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45亿人,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达到15%,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2020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1.95亿,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达到20%,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纲要》已明确了我国未来几年的教育决策、承担的教育义务、教育人数及教育质量等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我国教育经费必须有所增加,故2012年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是很客观的。

2.经费需求测算。通常认为,决定教育经费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各级教育的规模(在校生人数或当量)、各级各类生均经费水平以及基本建设经费需求等。国家统计局关于2010我国在校受教育人数统计的调查显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3.8万人,在学研究生153.8万人,毕业生38.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36.2万人,在校生2427.3万人,毕业生794.4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716.6万人,在校生5279.3万人,毕业生175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91.7万人,在校生9940.7万人,毕业生1739.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生42.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976.7万人。①而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这数字一定会有增无减,因此,应该根据各级教育的规模(在校生人数或当量)、各级各类生均经费水平以及基本建设经费需求等因素决定教育经费。依照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报告,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比上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接近4%,但未达到4%的目标。

三、教育投入学理的分析

1.教育财政性投入。公共教育经费的数量和比例是衡量教育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数据,也是国际通用指标。公共教育经费是教育资金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国政府的教育努力程度。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相当于预算内拨款。世界上通常采用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等指标描述各国教育资金投入的教育事业情况。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充足是判断一国教育财政投入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之一。在20世纪60、70年代,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充足是按照用于教育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和政府预算花费在教育上的份额来定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章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正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切实保障好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2009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10437.54亿元,比2008年增长15.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增长23.6%。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GDP的不断提高,今后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一定会越来越高,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不会成为空话。

2.教育投资。教育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可能的条件下,教育投资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是衡量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是否相适应,是衡量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是否合理的主要和直接的标志。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是指至少使受教育者人均教育投资不低于前一个时期已达到的水平。否则,在既定的教育规模和增长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就会因教育必要的物质条件得不到保证,使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合理与否,最终表现在教育所培养的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相适应。一般说来,教育投资应有以下规律:一国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随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一国经济越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越多,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高(见下表)。

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认为:一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教育投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幅度是逐渐减慢的,当人均GDP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例将逐渐趋于稳定。那时,教育投资与GDP接近于同步增长。从往年的教育经费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2004~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2004~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年平均提高0.35个百分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既受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影响,也受财政收入或支出占GDP的比重影响。根据财政收入或支出占GDP比例的情况,我们认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保持稳定或提高状态,由此并可以预测,如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按年均提高0.78个百分点、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按年均提高0.35个百分点进行估算,那么,到201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74%,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将提高到17.7%。这样,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2年将达到4.02%。由此种预测可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均可达到或超过4%,故到2012年,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具有较大程度的可实现性。

2.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确定教育投资比例,除了要考虑他的指标体系、各种因素影响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原则依据。反映教育投资比例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种。静态指标主要有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以及人均教育投资等。动态指标有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例比较、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比较、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财政总支出增长的比例比较、教育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比例与基本建设总投资增长比例的比较、人均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比例比较,以及生均经费指数。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科技因素和政治因素。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主要有:增长原则、超前增长原则、减缓与稳定原则、弹性系数原则。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主要有:测推法、坐标图示法、国际比较法。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有制约作用,必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

3.教育投入指标分析。衡量公共教育投入数量的指标可以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前者为一国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的公共教育支出绝对数额,后者是指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比例。《纲要》指出,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的“三个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十一五”前四年(2006~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2937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7285亿元,占经费总投入的70.43%。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达16502亿元(2005年为8419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2231亿元(2005年为5161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2.82%提高到3.59%。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有了很大增长,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原因是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国际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1/2,不到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人均教育经费(1800美元)的1/10。2004年,世界各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4.7%,我国2009年仅为3.59%,2010年不到4%。《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有关部门根据《纲要》所确定的“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目标,测算出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需求为27123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需求为20222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41%,高于4%。我国教育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教育支出均保持了较快增长。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8.8%。2008~2009年,教育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增长26.5%。2009年,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5.8%,均高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2008年、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19.5%和11.7%)。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了教育,教育支出1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2012亿元,增长19.3%。2010年、2012年处于“十二五”规划和《纲要》实施的前期,值此重要时期,加之国民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定会持续增加,占GDP4%的目标定会成为现实。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cn/qkpdf/evll/evll201113/evll20111304-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费 国家 分析 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