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无论催生一部良法还是废止一部恶法,都应该只需呼吁、游说、监督、投票、弹劾,而不需要有人流血,特别不需要年幼无辜的孩子流血。”
如同孙志刚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欧典地板抹去了“3•15标志”,现在,“三鹿”奶粉结束了产品免检制度。
从2000年到2008年,免检制度走过了它短暂却颇受争议的一生。
起源之说
我国国家产品免检制度开始于2000年。推出的原因很复杂,现在能找到的确切说法有两种。
一是止分。在政策出台之前,商品的质量安全由各地区的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负责。但是,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区对外来产品实施“质检”封杀,有地方的质检局局长甚至放言“只要让我查,就没有查不出来的问题!”某些国内知名品牌在各地区频频遭遇“质量门”。
对于这种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权利割据,企业纷纷向主管部门投诉。
为了扶优扶强、打破地方利益保护和行业垄断的手段,中央出台了“免检”政策。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权利的剥夺。
二是止乱。据说,在实行免检制度之前,我国大型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最乱的时候一天可以碰到好几个部门来抽查,企业哪个部门也得罪不起,有些企业竟因此被拖垮了。与此同时,许多小企业却没有人去管,“优难胜,劣不汰”的现象影响了企业抓质量的积极性。
于是,一个发端美好的法律应运而生。2000年3月14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2001年12月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9号令发布了《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3月14日发布的《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根据这部法律规定,免检产品的评定工作是严格的。每年举行一次;企业首先必须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的规定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之后还需要再进行免检企业称号的申请;获得免检称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抽查合格,经申请才可以得到免检产品证书。
如果被评上待遇是非常优厚的。获得免检资格的产品在3年有效期内,享有三项优厚的待遇,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也就是说,获得免检称号的企业相当于穿上了黄马褂。
根据当时设立者的初衷,免检制度的效果应该是美妙的。
一方面,使企业不必频繁地接受监督抽查,减轻企业负担,从而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将有限的政府质量监督力量更多地投入到那些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和小型企业、个体(私营)企业。
而对消费者而言,免检产品就意味着国家权威部门为消费者把了非常重要的一道产品质量关,使消费者免去了许多比较与选择的时间和精力。
据调查,实行这项制度后,免检企业因此每年减少检验费用支出近1亿元。同时,第一批8大类184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免检后,95%以上的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84家企业2001年因拥有免检荣誉而获得的利润增长达到5.5亿元左右。
于是有经济学家验证说,实施国家免检制度其实是对企业信誉的一种奖励,有些类似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如美国的“国家质量奖”。并认为,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免检制度本身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鼓励下,免检产品种类不断扩大,由开始的8大类增至16类,2002年在延续2001年免检产品的目录的基础上,又增加至24类。其中有10个食品种类:火腿肠、瓶装饮用水、灭菌奶、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婴幼儿配方奶粉、葡萄酒等。
辜负了设计本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也愈来愈远离设计当初的本意。在2004年第一批免检有效期满的202个免检产品中,有37家企业重新申请的产品没有再次获得免检资格。
接着,免检品牌,尤其是食品,开始频出惊人新闻。
2005年4月,“金龙鱼”食用油的生产商之一——广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大量生产、冒用“国家免检”产品欺骗消费者,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处。
接着是雀巢奶粉。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金牌3+奶粉20040921批次碘含量超标,为不合格产品。6月1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又曝出惊人消息,20050120批次的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在云南昆明被检出碘超标。同时揭露,雀巢奶粉碘超标原因在于原料奶存在碘波动,出厂前未对碘含量进行重点检测。6月22日北京市工商局通报,批次为20040910的雀巢牌雀巢成长奶粉1+碘含量为197微克/100克。
然后是光明牛奶。6月5日,河南电视台《民生大参考》栏目播出记者乔装散工暗访的节目,直指光明奶业郑州子公司将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
金龙鱼、雀巢和光明都是国家质监总局公布的免检产品,尚在免检期内。
一时间,舆论哗然。对于免检品牌的质疑不绝于耳。进而是对免检制度存在正确与否的质疑。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不少企业缺乏诚信的背景下,免检制度的实施难免遇到种种阻力。企业一旦把国家免检作为牟利手段,就会离诚信越来越远。
有律师建议对于多次检出不合格产品的免检产品,应取消免检资格,同时还应修改现行的免检产品评选制度。他还说,政府部门不能放松对免检产品的监管,否则不仅企业声誉荡然无存,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
但这些说法都被政府有关部分认为是因噎废食。金龙鱼事件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免检制度也一样。一些国家免检产品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质监部门今后进一步加强对免检产品的监督管理。如果因为部分免检产品出现问题就否定整个免检制度,这种看法显然是偏激的和不负责任的。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免检产品和免检制度的不可动摇性。在雀巢承认产品碘超标与自己的检验不力有关后,国家质检总局依然保留着雀巢的免检资格。同时,金龙鱼、光明也是金牌在握。
截至2006年,共有105大类产品、2152家企业获得国家免检资格,几乎涵盖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邱宝昌律师气愤地说:“从雀巢来看,雀巢自己对出厂产品都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测,难道出了人命才去检测吗?” 两年之后,此话不幸应验。
对应政府坚定态度的是,免检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
2007年,有媒体做了读者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从金龙鱼食用油到亨氏辣椒酱、肯德基、雀巢奶粉、光明牛奶、欧典地板等一个个获得国家免检称号的产品出现问题,促使人们反思,中国的免检制度从2000年开始执行,经过7年的实践,它还站得住脚吗?”共有1267位读者参与了关于“免检制度是否应该取消”的调查。结果显示, 60.4%的人认为免检产品和非免检产品没有多大区别,67.3%的读者认为,免检产品频频出事,建议取消该制度。在本期调查中,65.11%的被调查者认为,免检制度是以“国家信誉”做担保的,如果免检产品出问题,将会对政府职能部门产生不良影响。
2007年开全国“两会”时,不止一名代表提出废除免检制度,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就是其中一个。他说,我国目前的免检制度存在三个严重弊端:第一,门槛太低,按规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可确定为免检产品。“三次抽查怎么就能保证产品100%合格?”第二,监督不力。一旦获得免检称号,其产品在3年内免予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检查。“这基本等同于靠企业自觉”。第三,惩戒措施不力。“根据规定,出现问题的免检产品仍然享有免检待遇。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法规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也只是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
他还以国外为借鉴,说在国外,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是没有国家免检产品(包括食品)制度,与我国所不同的是,在这些国家,不仅取得免检产品资格有着严格的审查程序,在取得免检产品资格后,相关部门也并不放松对该产品的检查,一旦发现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发现不良苗头,立即采取相应制裁措施。反观国内,产品免检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免检,成为了相关部门推托责任、减轻负担的借口,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哪有不出事故的道理。
还有律师也提出,在“免检制度”彻底废除还存在难度的时候,不妨先给“食品免检”刹车。
仿佛是为了给他们的话做个注解,一年后,三鹿奶粉事故不幸爆发。
不该付出的代价
三鹿牌乳粉2003年获得免检资格,2006年重新申报再次获得免检资格。
两年后,三鹿集团被发现,为提高奶粉中的蛋白含量,竟然在其生产的国家免检产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违法添加了非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导致全国范围内数千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甚至有儿童出现死亡。
国家质检总局随即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并于2008年9月16日公布了阶段性检查结果。结果显示,全国目前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专项检查显示,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在这份“黑名单”中,三鹿、伊利、蒙牛等几大知名企业所产奶粉都是“国家免检”产品。
民间流传,其实早在今年6月起,就有人在质检总局网上举报三鹿奶粉质量问题,举报信息却被隐藏,任由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在货架上继续售卖。8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工作督导组还到三鹿集团调研,而调研的目的不是毒奶粉,而是为了宣传三鹿的质量管理经验与方法,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因为,三鹿不是个体户,不是街边的流动小贩,而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产品是经过“1100道检测”、“2000万妈妈选择”的国家免检产品。
进入9月,事件波及面继续扩大,各地卫生部门不约而同地将疑点集中于三鹿奶粉,而三鹿集团每次都把责任推给消费者不懂得“科学喂养”,并且不忘把质检部门挂在嘴边,而质检部门也很配合地不予以否认。
直到9月11日,卫生部向世卫组织报告有关疫情,三鹿销售受三聚氰胺污染的毒奶粉才终于大白于天下,并且数量是700吨。
中国奶业在国际市场一时四面楚歌。
这个事件再次让公众呐喊:“我们现在能吃什么!”有这样一个短信在坊间流传,题目是《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9月17日,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宣布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仅仅过了一天,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9号令,决定正式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实行了8年多的产品免检制度一夜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最后这场称为事故的事件中,有人被罢官,有人进监狱,更有若干孩子去了天堂。
评论家潘多拉呼吁:“在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里,无论催生一部良法还是废止一部恶法,都应该只需呼吁、游说、监督、投票、弹劾,而不需要有人流血,特别不需要年幼无辜的孩子流血。”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10月下半月刊)
相关热词搜索: 免检 前世 今生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