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磁性荧光双探针基础上的2,4,二氯苯氧乙酸残留的快速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

基于磁性荧光双探针基础上的2,4,二氯苯氧乙酸残留的快速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

时间:2025-08-02 06:39:25 浏览次数:

zoޛ)j馝ۀ1^m@	J#4}:Gm@MI~yO7tBHniM-
tNu߽׍:Ӟӟƭrߎt]vV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抹茶MT01、MT02、MT03、MT04遮阴处理分别为:黑色塑料纱网覆盖,遮阴率为80%,MT01(未遮阴)、MT02(遮阴7 d)、MT03(遮阴20 d)、MT04(遮阴25 d).

鸡蛋、面粉、食用油、白砂糖、淀粉、塔塔粉等均为市售;标准品L 谷氨酸、没食子酸、咖啡碱、水合茚三酮、福林酚试剂、碱式乙酸铅、甲醇、无水乙醇、丙酮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上海国药集团.

1.2主要仪器设备

T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CKT 30S长帝电烤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CR400色彩色差计(上海申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实验方法

1.3.1抹茶活性成分的测定

水分测定采用GB/T 8304—2002《茶:水分测定》[14],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采用GB/T 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15],茶多酚测定采用GB/T8313—2002《茶:茶多酚测定》[16],咖啡碱含量的测定采用GB/T 8312—2002《茶:咖啡碱测定》[17],总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苯酚 硫酸法[18].

叶绿素的测定方法为:准确称取1.000 0 g(精确至0.000 1 g)抹茶样品于离心管中,加入约15 mL萃取液(丙酮∶无水乙醇∶水=4.5∶4.5∶1)混匀,避光振荡萃取0.5 h.于5 000 r/min离心15 min,转移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样品变白或萃取液不呈绿色,收集上清液定容至50 mL.吸取原溶液1 mL定容至10 mL.设定波长为652 nm,测定吸光值.用1 cm比色皿,以混合萃取液作为参比,测定吸光值.

式中:C为叶绿素的含量,mg/g;A为溶液在652 nm处的吸光度;m为样品质量.34.5为叶绿素a和b在652 nm处的特定吸收系数.

1.3.2抹茶蛋糕的加工工艺

鸡蛋、白砂糖、塔塔粉打发(加入食用油、水)搅拌(加入面粉、淀粉、抹茶)调糊装模烘烤成品.

1.3.2.1抹茶蛋糕配方

抹茶蛋糕加工配方[19-21]详见表1.

1.3.2.2抹茶蛋糕加工工艺

(1) 用打蛋机将鸡蛋、白砂糖和塔塔粉打发,打发时间约为15 min;

(2) 将食用油、水加入打发好的蛋糊中,轻轻搅拌均匀;

(3) 面粉、淀粉、抹茶按比例混合均匀,过筛加入蛋糊中,再次搅拌均匀;空白对照组不加入抹茶;

(4) 将蛋糕糊装模,置于事先预热的烤箱中,设置上火温度180℃,下火温度160℃,烘烤20 min.

1.3.3抹茶及抹茶蛋糕色差值的测定

在感官评价中,抹茶的色泽受到重视,一般,色泽越绿评分越高.同样,市场中抹茶的价格也以抹茶的绿色程度为参考[22-24].采用CR400色彩色差计[25-26]测量抹茶及蛋糕的色泽,每组样品记录3次L*、a*、b*值,计算相应的色相正切:a*/b*;彩度C*ab=a*2+b*2;色彩饱和度:S*ab=C*ab/L*.

1.3.4抹茶的感官评价

按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称取0.4 g样品以150 mL沸水冲泡,由10位经过评价训练的人员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对供试茶样的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4项因子进行评分,所占权重分别为外形10%、汤色20%、香气35%、滋味35%,将所得分数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后的8个分数进行平均.最后计算总分.

1.3.5抹茶蛋糕的感官评价

蛋糕烘烤后,室温放置1 h.由10位经过评价训练的人员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根据蛋糕感官评定标准对蛋糕的色泽及口感进行感官评价[27].

1.3.6数据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8].

2结果与讨论

2.1遮阴时间对抹茶活性成分的影响

由表2中可知,遮阴抹茶MT02、MT03、MT04的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叶绿素含量高于未遮阴抹茶MT01,而遮阴抹茶的茶多酚、总糖含量均低于未遮阴抹茶.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中的叶绿素含量有逐渐增高,茶多酚、总糖含量逐渐降低;除MT02外,抹茶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随遮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抹茶中咖啡碱的含量变化与遮阴时间的长短无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经遮阴处理后,茶园的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茶树的光合作用与正常生理代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遮阴后光强减弱、漫射光比例增加,从而促进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阻碍茶多酚和茶多糖等含碳化合物的积累.因此,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的酚氨比降低,滋味鲜爽,品质提高.

2.2遮阴时间对抹茶色泽的影响

由表3中可知,不同遮阴时间的抹茶明亮度L*的取值范围为54.55~59.58,表示绿色程度的a*值分布在-17.64~14.07之间,表示黄色程度的b*值分布在32.58~36.81之间.其中,未遮阴抹茶的L*值、a*值、b*值均高于遮阴抹茶,即未遮阴抹茶明亮度较高,色泽偏黄,不及遮阴抹茶色泽绿.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的a*值逐渐降低,这表明遮阴时间越长,抹茶的色泽越绿.林刚[22-24]等对日本绿茶、中国不同等级的炒青绿茶进行色彩测定时发现,绿茶的b*、Cab*、Sab*值随着等级的增大而增大而呈增大趋势,色彩饱和度Sab*与茶叶等级相关系数最高,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本实验研究发现抹茶b*、Cab*、Sab*值与遮阴时间无关.抹茶a*值与叶绿素的含量具有高度相关性(r=0.943,P<0.01),这表明抹茶的色泽与其叶绿素含量有关[29].

2.3遮阴时间对抹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对4种不同遮阴时间的抹茶样品(MT01、MT02、MT03、MT04)分别按照色泽、汤色、香气、滋味4项因子进行感官审评,评分结果见表4.审评结果表明4种抹茶的审评总分在77.7~89.5之间,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的综合感官品质有所提高,这说明覆盖遮阴栽培是生产抹茶的重要基础条件,可以通过调整抹茶的遮阴时间来调控抹茶的感官品质.

2.4遮阴时间对抹茶蛋糕色泽的影响

由表4中可知,抹茶蛋糕的L*值取值范围为61.86~64.46,a*值为-11.29~-8.46,b*值为33.02~36.81.与遮阴抹茶相比,使用未遮阴抹茶所烘焙蛋糕的L*值、a*值、色相正切值a*/b*较高,即未遮阴抹茶蛋糕的明亮度较高,而色泽不如遮阴抹茶蛋糕绿.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蛋糕的a*值逐渐降低,即抹茶蛋糕绿色程度增强.

2.5遮阴时间对抹茶蛋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6可知,抹茶蛋糕的颜色与抹茶的色泽有关.随着遮阴时间的延长,抹茶蛋糕的色泽由黄绿、浅绿、草绿色向深绿、墨绿色逐步加深.遮阴时间较长的抹茶自身颜色较绿,所烘焙出的蛋糕a*值较低,色泽明亮,容易引起人的食欲.但从对抹茶蛋糕的感官评价结果来看,并不是颜色越绿的抹茶越受欢迎,因为人眼所观察的抹茶色泽是绿色和黄色的混合体,而非色差计测出的a*值,一旦抹茶中绿色和黄色的比例不同,人所感觉到的色泽不同.因此,使用色相正切值a*/b*对抹茶、抹茶蛋糕的颜色进行评价,虽然能减弱感官评定的误差,但在实际生产中也要综合感官评价来确定产品的气味、口感、色泽等特征.

3结论

遮阴有利于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不利于茶多酚和茶多糖等含碳化合物的积累.遮阴时间越长,叶绿素含量越高,抹茶色泽越绿.抹茶蛋糕经烘焙后,绿色程度降低.遮阴时间较长的抹茶受自身色泽的影响,所烘焙出的抹茶蛋糕色泽较绿,经济价值较高.然而,对于抹茶的覆盖而言,并不是遮阴时间越长越好,如采摘过迟,亦会造成抹茶淡白等现象,所以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对茶树采用怎样的遮阴方式,最终获得适用于抹茶和抹茶焙烤食品开发的茶原料.

参考文献:

[1]尹春英,刘乾刚.抹茶溯源及其利用[J].茶叶科学技术,2008(2):13-15.

[2]朱旗,谭济才,罗军武.日本碾茶生产与加工[J].中国茶业,2010,3:7-9.

[3]霜霜.抹茶不是绿茶粉[J].茶博览,2009,6:64-67.

[4]黄媛媛,王煜,胡秋辉.抹茶冰淇凌,抹茶奶茶和抹茶面条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4,25(4):122-124.

[5]来明乔,万景红.抹茶的特点及在食品中的应用[C]//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第十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2007:343-348.

[6]殷剑美,张培通,韩晓勇,等.南京地区大棚茶园小气候特征及对茶青产量和品质效应[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830-835.

[7]张文锦,林春莲,熊明民.茶树遮荫效应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4):457-460.

[8]李军美.不同遮阴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学,2011(8):39.

[9]赵甜甜,蔡新.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农业科学,2010(5):38-41.

[10]肖润林,王久荣,单武雄,等.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06):6-11.

[11]陈佩,杨知建,肖润林.遮阴对茶园生态环境及其茶树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4-5605,5639.

[12]黄永韬,杨好珍,黄永芳,等.不同遮阴处理对3种茶花生理特性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5):16-21.

[13]侯渝嘉,彭萍,李中林,等.不同遮荫水平对夏秋季茶叶原料品质的影响[J].南方农业,2008,2(9):12-1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8304—2002茶水分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8314—2002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8313—2002茶茶多酚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8312—2002茶咖啡碱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2.

[18]DUBOIS M,GILLES K A,HAMILTON J K,et al.Colori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sugars and related substance[J].Analytical Chemistry,1956,28(3):350-356.

[19]万娅琼,伍玉菡.抹茶蛋糕加工工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69-170.

[20]邱向梅.荞麦粉蛋糕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8):596-598.

[21]曹盛,胡封,徐兆琴,等.绿茶蛋糕生产工艺及其抗氧化效应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86-288.

[22]林刚,松久次雄.以测色评定日本绿茶品质的研究[J].中国茶叶,1987(1):6-7.

[23]林刚.绿茶的色鉴别级等级研究初报[J].食品科学,1988(8):1-5.

[24]严俊,林刚,赖国亮,等.测色技术在炒青绿茶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1996,17(7):21-24.

[25]孙向东,王乐凯,任红波,等.色彩色差计在面粉色泽测定上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2,10(2):31-33.

[26]叶宏宇,许学勤,舒枝.软包装水芹菜护绿保脆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29(2):163-166.

[27]谭俊峰,彭群华,林智,等.高密度石磨粉碎对绿茶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31(17):141-142.

[28]张蔚,颜杰.SPSS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II)[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1):1373-1374.

[29]唐晓波,刘晓军,师大量,等.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季节性差异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9(3):502-503.

(责任编辑:顾浩然)

相关热词搜索: 乙酸 基础上 探针 荧光 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