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40例肺部结核性空洞经皮肺穿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40例肺部结核性空洞经皮肺穿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时间:2025-08-02 06:37:12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对肺部结核性空洞采用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40例肺部结核性空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8~15次肺部穿刺介入治疗,空洞3 cm以下26例患者中20例全部闭合,占76.9%,6例未完全闭合,但是有不同程度缩小;空洞4 cm左右14例患者中6例完全闭合,8例空洞的直径缩小到3 cm以内。结论:对肺结核性空洞采用经皮肺穿刺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便且并发症较少,也可以重复多次治疗。

【关键词】 肺结核性空洞; 经皮穿刺; 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128-02

肺部结核性空洞是肺部常见疾病之一,空洞长期不愈洞壁就会变厚,空洞会在修补和恶化中交替进展,进而形成慢性纤维性空洞结核[1]。疗效与人体自身免疫力的高低不同,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危及患者生命。对于此病有静脉给药和穿刺注药等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对呼吸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肺部结核性空洞进行肺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呼吸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肺部结核性空洞患者40例。经化验所有患者均属于抗酸杆菌涂痰阳性患者,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28岁。肺空洞大小2.5~5 cm,空洞2.5~3 cm 26例,3~5 cm 14例。伴有空洞内液平5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肺不张3例。

1.2 治疗方法

(1)对所有患者经CT扫描定位病灶;(2)根据不同病灶采取仰卧位、斜卧位、俯卧位等;(3)常规消毒后用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的部位,薄层扫描或CT透视下定位并穿刺21G穿刺针,对穿刺到空洞的中心位置时引入注射器;(4)在患者屏气情况下,注入4 mg异烟肼,2 mg丁卡;取出穿刺针后,穿刺点用酒精棉球按压5 min后进行包扎;(5)对5例含有液平的患者采用针对性治疗,2例直接注入药物,3例注入生理盐水抽出脓液和坏死组织后,再注入药物治疗。

1.3 注意事项

(1)术前精确定位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CT准确定位病灶,确定穿刺点,测量体表至空洞的距离及倾斜的角度;(2)术前选择合理的进针途径,穿刺点至空洞中心的垂直最短距离为最理想穿刺路径。路径设计必须避开大血管、主要神经、肋骨、胸椎、胸骨、肋骨、肩胛骨等,若无法躲避,则考虑选择斜行穿刺。(3)针头位于空洞中心内应快速注入药物并拔针,防止药物进入支气管而引发咳嗽。同时也应避免划动针头造成肺、胸膜、支气管损伤;(4)穿刺手术进行时,或注药时要告诉患者屏住呼吸,并不能移动身体;(5)对于肺气肿伴有张力性肺大泡、心功能不全者为此手术禁忌证;(6)术后观察15 min,若出现气短胸闷,应透视并了解是否出现气胸,并及时采取措施;(7)术后卧床休息,防止穿刺点感染[2]。

2 结果

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平均8~15次,每周治疗2~3次。空洞3 cm以下26例患者中20例全部闭合,占76.9%,6例未完全闭合,但是有不同程度缩小;空洞4 cm左右14例患者中,6例完全闭合,8例空洞的直径缩小到3 cm以内。5例空洞含有液平中2例直接注药10次后疗效不明显,3例引流后再注药2例接近闭合,1例完全闭合。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12次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空洞面积只缩小了40%~70%。

3 讨论

对肺结核性空洞采用经皮肺穿介入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便且并发症较少,也可以重复多次治疗。对于有液平的空洞经过穿刺注入生理盐水抽出脓液后,再注入药物治疗比单纯治疗效果更好。同时,经皮肺穿在治疗时也有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气胸属于其穿刺并发症的一种,多出现在手术后1~6 h以内,应及时对症治疗,此并发症往往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大泡性肺气肿导致的自发气胸;(2)注药时药物流向支气管导致患者咳嗽,针头移动刺破肺组织;(3)穿刺针头有钩刺,进入胸腔后划破胸膜使穿刺孔增大引起气胸;(4)不准确的定位。肺内少量出血并发症,若没有伤及大动脉不需特殊处理可3~5 d内吸收自愈,尽量避免伤及心脏大动脉。由于空洞与支气管相同,较容易出现咳嗽或少量咳血的情况,这是药物进入支气管后所导致的并发症,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应加强对患者的关注。

相对于介入治疗而言,静脉注射给药治疗的药物浓度和剂量往往不足,杀灭结核杆菌能力较弱,不仅难以将其消灭反而会增强其抗药性,空洞闭合较难。所以介入治疗能够在局部给药,增强药物的浓度,起到杀灭结核杆菌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静脉给药的弊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3]。

穿刺介入治疗的疗效影响因素有:治疗的次数;空洞的大小;洞壁的完整性;含有液平的空洞治疗方法的选择(直接注药或抽吸引流后再注药两种方法);注入药物的选择;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及抗药性;病程。

支气管内膜结核在介入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往往引起肺不张,只有少数患者是由于淋巴肿大所致。此次研究中肺不张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张现象,这与药物进入支气管,使内膜结核的支气管组织坏死并排除体外,炎症缓解,通畅了已经狭窄或阻塞的支气管,使得肺复张。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愈效果不佳表明,糖尿病对于介入治疗疗效有着一定的影响[4]。

总之,通过积极的肺穿刺介入治疗结核性空洞,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言峥,杨瑞,何苡,等.耐药性肺结核的手术治疗[J].安徽医学,2011,23(12):718-719.

[2]高卫红,袁东运,徐立江.含药凝胶介入治疗耐多药空洞肺结核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0,27(18):28.

[3]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2.

[4]白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

(收稿日期:2012-09-28) (编辑:何玉勤)

相关热词搜索: 肺部 空洞 临床 观察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