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时间:2025-08-01 14:36:14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原先患有心脏疾病的4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7例,未患有心脏疾病的5例;所有患者中血培养阳性33例,其中链球菌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43例;经内科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结论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基础上发病,致病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已不能完全使疾病痊愈,应探讨内、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心内膜炎 感染性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4(c)-0069-01

近年来,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笔者对基层医院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为基层医院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2~70岁。诊断均符合采用Duke大学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诊断标准[1]。

1.2 主要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就诊时均有发热,其中体温超过38℃者34例,21例出现寒战;患者就诊后听诊闻及心脏杂音者43例;行超声心动检查发现心内膜赘生物者43例,其中瓣膜穿孔17例,瓣膜撕裂14例。全部52例患者中有19例出现心力衰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肾功能衰竭;17例出现血尿,37例患者伴贫血,9例出现脾肿大,14例患者出现皮肤淤癍,17例患者紫绀,9例发现脑动脉栓塞。患者就诊后抽血行血培养,阳性33例,其中链球菌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

1.3 基础病史

52例患者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发现原先患有心脏疾病的4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7例;询问病史发现入院前25例近期曾行静脉注射,2例有近期血管受伤史,7例曾近期有皮肤受伤史,9例患者植入人工瓣膜。

1.4 治疗方法

52例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抽血行血培养并做药物敏感试验,血培养阳性者应用敏感抗生素;血培养结果阴性者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无效时加用广谱抗生素,结果阳性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2]。3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心血管外科治疗。

2 结果

52例患者经治疗后49例痊愈或好转,其中3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心血管外科治疗;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原因是因为外界的病原菌因某些因素进入心血管引起的。对那些有心脏病变基础的患者来说,皮肤受损、静脉注射或全身感染均可导致外界病原菌进入体内,因原先患有心脏疾病,外界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心内膜受损的机会增加,因而要提高警惕。如果患者有有近期静脉用药史、皮肤受损史、体温持续升高、多次抽血血培养阳性,或心动B超检查发现心内脓肿或发现心内膜赘生物时,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可能。本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疾病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因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工作者对于其可能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静脉注射尤其是不洁静脉注射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机会也在增加,如吸毒、卫生条件较差的输液等,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过去部分学者一度认为抽血做血培养细菌阳性率降低,但本研究中52例患者33例为阳性,这提示在基层医院,抽血血培养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血培养对于敏感菌的寻找仍是一种相对简便、高效的方法,因而笔者认为基层医院在诊断、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血培养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心脏彩超可检查出心瓣膜赘生物,这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和判断预后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设备要求较低,基层医院也基本配备,笔者建议基层医院在诊断该病时应视为常规检查项目。但无论是血培养还是超声心动检查,单一的检查并不能完全诊断,如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生对本病认识不够,容易漏诊,因而应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谱发生了重要改变,本研究结果发现52例患者中链球菌感染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2例,虽然主要致病菌仍然是链球菌,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机会也在增加,这可能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现象还没有引起临床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院临床工作者的广泛认识,这应引起注意,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本组52例患者经治疗后49例痊愈或好转,其中36例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心血管外科治疗;3例没有好转的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这也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如未很好控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这也提醒广大临床工作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发展,单一的内科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时,要果断采取外科治疗或综合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或严重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桂芹.感染性心内膜炎42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1,4(2B):62.

[2]王东恩.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70~71.

【收稿日期】 2012-02-13

相关热词搜索: 感染性 心内 基层 临床 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