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是党报常见的对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它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报道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通过人的精神面貌去感染人、教育人,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然而,一些人物通讯由于缺乏扎实深入的采访,仅罗列人物所取得的成绩,或是脱离人物本身的辞藻堆砌,远远没有表现出人物具有个性的精神世界,读之乏味,更达不到应有的舆论导向。在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黑龙江日报》策划报道的人物通讯《追忆于维汉(上)、(下)》创新报道方式,真实再现了于维汉这位医学泰斗的闪光人生与政治本色。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向于维汉同志学习的热潮,同时黑龙江省委作出开展向于维汉同志学习的决定。该报道还荣获了2011年度黑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下面,笔者结合该报道在策划、采写、编辑、版面设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浅谈如何报道好人物通讯。
深入采访:与30人面对面
好文章,七分采访、三分写。如今记者往往是三分采访、七分写,使得典型人物不典型,千篇一律、没有特色。
于维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科技界、医学界的杰出代表,在他辞世后,媒体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笔者没有对于维汉的事迹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采访一两个参加他追悼会的人了事,而是先把国内各大媒体对他的报道看了一遍,然后跟随省委宣传部报道组,利用三个整天,深入于维汉曾与病魔战斗过的富裕县、克山县农村,走进草屋农舍,来到县乡政府,与于维汉曾经救治过的农民、培养过的村医、并肩战斗的同事,面对面地聊有关于维汉的点点滴滴,亲身感受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又拜访于维汉工作过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采访于维汉的学生和家人。通过30多位受访者多角度、多侧面的追忆,笔者眼前呈现出了一位身上带着泥土气息的执著科研、有血有肉、悬壶济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果仅采访一两个人,很难将典型人物立体呈现。尤其要采访典型人物周围的人,因为人物本身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周围人从不同角度提供的关于人物的印象片段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追忆于维汉,扎实深入的采访使笔者获得了充足的“弹药”,下笔时才会文如泉涌,这也是报道取得成功的前提。
创新写作:时空对话式追忆
十余家媒体对于维汉再次聚焦,如何写出自身的特色?总编辑提出创新,并给笔者充分的自由,不限制字数,不限制写法。三天的采访对笔者来说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精神洗礼,泪水不止一次浸透了衣襟。为了充分表现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感人细节,经前辈老师点拨,笔者大胆采用了时空对话式的创新写法,尤其是开篇以诗一样的语言与于维汉进行时空对话,追忆逝者。
“你出生在克山病肆虐的年代,而现在克山病早已被你降伏,对我而言那恶魔是那么的遥远而陌生。”
“为了完成一次与你的时空对话,回望你翻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春天里,我来到了你曾经工作过的村落。”
“我想告诉你,如今的这里已不再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肃杀,村头的那棵老榆树正吐露着嫩芽,透着勃勃生机。”
“见到了你治愈的患者,她现在已经儿孙满堂。她眼含热泪告诉我们,看见你躺在鲜花丛中,心真的很疼、很疼……”
“见到了当年那个吃你创建的小儿食堂长大的姑娘,她笑着说:‘我们这代人都很健康,克山病早已远离我们了。’”
“你降伏了‘瘟神’,挨家挨户送豆浆,村民有了健壮的体魄,或许是经了你的点拨,克山现在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我想听到这里,在另一个世界,你可以放心了。”
“我还想告诉你,国际学术界对你的认可。”
在这段时空对话中,没有辞藻的堆砌、空洞的抒情,而是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娓娓道来,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报道先进人物,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和人物行为。笔者把对30多人的采访素材精心挑选,选取最触动人心,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和崇高精神的语言、场景和事件,以白描的手法倾心呈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版面创新:携手推精品
采访好、写好报道,并不是一篇好报道的全部。如果说写得好是一篇稿件的内在美,版面安排得好就是其外在美,外在美先声夺人,内在美令人回味无穷,内、外兼美,才能称得上完美,尤其是在当今读图时代,版面安排是否给力也是衡量一篇报道好坏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日报》对《追忆于维汉(上)、(下)》报道高度重视,总编辑亲自改稿,并指示编辑部创新刊发形式,破天荒将重大典型人物通讯安排在頭版,以半个版面的显要位置进行刊发,并配以深度评论《医学泰斗的闪光人生与政治本色》及多幅大照片,以版面设计吸引读者眼球,与稿件本身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报道一经刊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向于维汉同志学习的热潮,同时黑龙江省委作出开展向于维汉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把学习弘扬于维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作为创先争优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报道还荣获了2011年度黑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可见,要将一篇人物通讯作成精品,需要从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到版面设计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协同创新,缺一不可。□(编辑/李舶)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通讯 人物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