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低血压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21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低血压状态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使用多巴胺持续时间及使用的最大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使用多巴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使多巴胺的最大使用浓度减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时给予参麦注射液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低血压;参麦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42.2 R25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6—053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危类型,病死率高,出现低血压更表明病情严重,临床上除补充血容量外常使用多巴胺静脉输注维持一定的血压,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但是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多巴胺会增加心肌耗氧。现观察多巴胺联合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1例病人均为我院CCU病房2002年5月一2006年5月的住院病人,均被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右室心肌梗死。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41岁~78岁(65.50岁±4.68岁);对照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0岁~81岁(64.98岁±6.88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血压、心功能分级、溶栓治疗的比例及观察时间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按WHO制定的标准,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改变,V3R~V5R导联ST段抬高≥0.01 mV,以V4R导联最有意义;③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采用两侧肱动脉分别测量血压,以血压<85/50 mmHg(1mmHg=0.133kPa)为确定低血压标准,且经适当补充血容量后,病人血压持续0.5h以上低于85/50 mmHg时纳为选择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压;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哮喘史;排除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者。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静脉给予多巴胺,使用输液泵调节多巴胺的浓度将血压控制在90/60mmHg以上,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40 mL~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用药(7~15)d。记录多巴胺持续使用时间(h)及最大使用浓度。所有病例停用多巴胺后,根据个人的耐受程度,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转换酶抑制剂。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组使用多巴胺时间明显缩短(P<0.05),并且使用多巴胺的最大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金匮要略》将其归纳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目前中医辨证多属气虚、阴虚,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参麦注射液由红参、麦冬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主治气阴两虚,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方中红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生津,两者相伍共奏益气养阴、生脉固本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具有以下几方面药理作用:①增加心肌收缩力,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扩张血管,降低肺循环和体循环阻力,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排血量,纠正低血压。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③通过稳定心肌细胞膜,减少细胞质酶外漏,并能促进心肌细胞DNA合成,通过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改善心肌组织的供血,对损伤的心肌超微结构起到保护作用。④增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机体抗氧化能力,对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对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本组资料表明,加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伴低血压状态,比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多巴胺的使用时间和浓度,确实起到了治疗低血压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心肌梗死 低血压 注射液 临床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