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

时间:2025-08-02 07:24:57 浏览次数:

zoޛ)j馝}v^5_{֡对照组9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青霉素、利巴韦林进行常规抗感染,给予辅酶Q、辅酶A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电解质调节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磷酸激酶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谱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可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指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心肌炎;小儿;磷酸肌酸钠;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20.125.02

小儿心肌炎是临床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有心肌变性及坏死、间质性炎性细胞浸润等临床表现。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小儿心肌炎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观察磷酸激酶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心肌炎患儿19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与对照组98例。所有患儿均根据实用儿科学心肌炎相关诊断标准确诊。观察组男35例,女6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4.7±1.1)岁;病程1~11天,平均病程(5.4±1.6)天;其中心肌酶谱改变46例,窦性心动过速28例,肌钙蛋白改变25例。对照组男35例,女63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4.9±1.0)岁;病程1~11天,平均病程(5.5±1.3)天;其中心肌酶谱改变46例,窦性心动过速27例,肌钙蛋白改变2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青霉素、利巴韦林进行常规抗感染,给予辅酶Q、辅酶A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电解质调节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磷酸激酶钠治疗,静脉滴注,0.5g/次,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心电图指标、心肌酶谱指标基本恢复症状,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后心电图指标、心肌酶谱指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心电图指标、心肌酶谱指标、临床症状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后CK、CK-MB、LDH等心肌酶谱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12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新生代谢旺盛,对各种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十分敏感,极易诱发心肌炎。目前尚未明确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损伤心肌细胞,使心肌功能受到损害,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作为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激酶钠常用于治疗心肌炎。磷酸肌酸钠可抑制体内溶血酯酶,稳定心肌细胞膜,有效提高心肌细胞中的高能磷酸盐水平,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代谢得到改善。磷酸肌酸可在治疗心肌炎症的过程中,被磷酸肌酸酶催化,直接作用,给机体能量。心肌炎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存在心肌缺血、病毒侵袭、免疫反应等多个变化。患者心肌纤维受到损伤,临床治疗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磷酸肌酸钠使用简单,适用于婴幼儿。磷酸肌酸钠用于小儿心肌炎的治疗,能够更好的缓解心肌炎症状,控制心力衰竭,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外,还可有效、快速的减轻或消除患儿因心肌炎疾病而遭受的痛苦。

综上所述,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可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指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本文编辑:李淑雁

相关热词搜索: 心肌炎 磷酸 疗效 小儿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