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老年人猝死原因分析和预防

中老年人猝死原因分析和预防

时间:2025-08-02 07:29:35 浏览次数:

摘 要 通过对56例中老年人猝死原因进行分析,寻找与猝死发生有关的因素,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中老年人猝死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猝死是指看似健康或有慢性病,但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猝死是指症状或体征出现后1~6小时,突然发生的无明显原因的死亡。猝死是指无法预料的突然死亡。从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目前尚未统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亦有规定24小时。1997年10月~2008年10月对门诊急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已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变化,并在6小时内死亡的56例病人作一分析,找出与猝死发生可能的有关因素,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早期干预提出预防措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符合WHO猝死诊断标准56例中老年人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7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患者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0~83岁;其中40~50岁5例,男4例,女1例;50~60岁27例,男18例,女9例;60~70岁14例,男8例,女6例;70~80岁8例,男6例,女2例;80~83岁2例,男2例。男性多于女性。

疾病分布:本组56例诊断为冠心病40例(66%),其中再发心肌梗死32例,广泛前壁梗死19例,前间壁梗死11例,后壁梗死2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2例;心肌病2例;肺心病2例;心肌炎1例;出血性脑卒中4例;糖尿病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醉酒后猝死1例,睡眠中猝死1例。

时间分布:猝死发生<1小时18例,急诊就诊时4例发生猝死,有32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4小时后发生猝死,其余均在发病2~6小时猝死。

猝死诱因:存在与猝死有关的可能诱因27例,其中激动、兴奋7例,生气6例,大小便5例,进食4例,活动2例,散步、咳嗽各1例。酗酒者1例。

猝死时的心电图变化:猝死时心电图的变化发病前曾做心电检查者12例,10例有异常,包括各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病情骤变后立即作心电图记录24例,其中室颤6例,频发室早4例,多源多型性室早4例,阵发性室速3例,房性心律失常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脏停搏4例。

猝死的诊断标准:按WHO关于猝死的诊断标准即从发病后6小时之内突然发生意识丧失的自然死亡。

结 果

本组结果提示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管病、急性重症胰腺炎、糖尿病等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多于女性。

讨 论

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场所。医院是病人高度集中的地方,因而猝死更为常见。努力寻找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因素,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病人,提高警惕,加以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本组看,下列因素可能与猝死有关。

猝死的原因:①冠心病:本组56例中心源性猝死中老年40例,占中老年猝死的71%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主要的因素。56例猝死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者37例(65.6%),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体内重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衰退,储备能力和应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心脏代偿能力低下,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起病急骤,往往在未得到及时救治时就迅速死亡。本组56例中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者32例,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严重心律失常:本组56例中出现心律失常者39例(68.7%),主要表现为室性早搏,室速,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多无明显改善。说明严重心律失常亦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脑溢血、脑血管瘤破裂及癫痫病等最常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常因未按要求坚持正规服用降压药,当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时致血压骤然波动,导致严重脑出血。④糖尿病以常年得不到认真有效治疗,以致出现高血糖、高脂血症、高黏血度等代谢紊乱导致心脑血管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⑤急性重症胰腺炎以胰腺广泛出血、坏死为特征,常发生在暴饮暴食、酗酒或酒足饭饱之后。病理演变迅速,不仅胰腺组织坏死难以恢复,而且常累及胰外组织。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⑥睡眠猝死常因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呼吸失调、呼吸暂停时间过长(>15秒)而窒息死亡,也与老年人口咽软组织松弛、肥胖,尤其在仰卧时易致呼吸道内陷。气道阻塞有关。

猝死诱因引起猝死的根本死因为自然性疾病,但猝死的发生往往是有条件的。有些条件起着诱发因素的作用。这些条件对完全健康的人本无危害,或危害较小,可是对患有潜在严重疾病的病人却能引起猝死;有资料证实,冠心病猝死发作高峰常在清晨已6:00~8:00时及13:00~14:00。过度劳累及精神因素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可引发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病人亦可因此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而猝死。能诱发猝死的因素很多:①精神因素:如狂喜、悲伤、惊惧、恐怖、愤怒、过度兴奋、紧张、脑力劳动过度等。②体力活动:剧烈运动(如奔驰)、过度疲劳、搬重物等。③外伤或感染。④其他:如暴饮暴食、饱餐过度饮酒后、过冷过热、大量吸烟、用力排便等,猝死也可以发生在安静状态,如休息、睡眠或谈话间。

预防措施:①注意先兆部分病人猝死前数日内即可出现前胸或心前区疼痛频繁发作,胸闷、气急,心悸、极度乏力。猝死前或睡眠中出现两目凝视,短暂意识障碍、呼吸异常(叹息、喘息、深呼吸、鼾声等)或呼吸困难,有的心率极慢、血压下降。有上述先兆应立即救治。②遵循健康四大基石的规则做到合理膳食,热量适宜,以能维持标准体重为宜。经常能食用一些坚果类、菌藻、粗粮、杂粮。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8g。并且注意补充钙质。戒烟限酒,实践证明抽烟对人体的危害较大,患肿瘤心血管病的几率较大。一定要限制饮酒,严禁酗酒,每天可以喝一两红葡萄酒。适量运动,中老年人禁止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应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心态平衡,中老年人一定要淡泊名利,不要争强好胜,遇事不要生气,情绪要平和,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定期检查坚持每年作4次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肺听诊、胸片、B超等,发现心电图可疑时宜多次复查,力争早诊断、早治疗。④正确和规范的治疗高血压病须坚持终生服药,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并防止血压波动,认真控制血糖,高脂血症。焦虑、抑郁自主神经不稳定,此时心电也极不稳定,故对高危因素者给予抗焦虑治疗,增加自主神经的稳定性,预防室颤的发生。阻滞剂能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血管转移酶抑制剂亦能提高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生存率。正确和规范的治疗糖尿病,认真控制血糖,高脂血症,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⑤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松弛训练、生物反馈等非药物治疗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通过心理行为与药物治疗双重干预能有效的减少中老年人猝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50.

2 黄永磷,吴宁,孙瑞龙.全国心脏性辞死研讨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6):468.

3 猝死在生活中并非鲜见.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5(17):21.

相关热词搜索: 中老年人 猝死 预防 原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