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血清酶学变化与慢性肺心病缺氧程度的关系

血清酶学变化与慢性肺心病缺氧程度的关系

时间:2025-08-02 19:37:42 浏览次数: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龄55~90岁,平均67.42岁。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的诊断及分期标准。其中急性加重期61例,临床缓解期23例,并排除了其他原因致血清酶增高及导致低氧血症的疾病。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查体者。

方法:所有检测者均在入院当天测动脉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第2天作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羟丁酸脱氢酶(HBD)。试剂盒由上海执诚科技发展公司提供,用意大利BT2245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PO2 及SaO2 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生产的1306型血液分析仪测定。将缺氧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PaO2≥50mmHg、SaO2>80%为轻度;50mmHg>PaO2≥30mmHg、SaO2在60%~80%为中度;PaO2<30mmHg、SaO2<60%为重度。

结 果

84例肺心病与20例对照组对应5种血清酶测定比较见表1。CPK在肺心病各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LDH、HBD在肺心病各期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随着缺氧加重,AST、ALT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清酶谱中LDH、HBD均值,中度缺氧以上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肺心病患者随着机体缺氧程度不同,其血清LDH、HBD、AST活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肺心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及右心功能不全,可导致多脏器损伤。而这些器官或组织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各种酶便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清酶不同程度的增高,即可能是多种组织器官受损的结果,肺心病尤为如此。测定的5种血清酶存在于多种器官组织,一种器官或组织又可含多种酶。

本组资料显示,HBD及LDH活力增高与肺心病病情存在相关性,与PaO2、SaO2呈线性负相关,AST、ALT在重度缺氧时活力增高明显,CPK测定与肺心病的临床意义不大。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多因感染、缺氧加重及毒性作用,引起心肌损伤、缺血及慢性坏死,血清酶增高是一个较为敏感且能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CPK升高出现时间短暂,2~4天恢复正常,在本组显示对慢性肺心病临床意义不大。可能为肺心病患者长期的呼吸肌疲劳使CPK值下降,从而掩盖了其变化;LDH、HBD、AST在心脏内分布较多,三者活力增高与心肌细胞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AST升高持续时间短,3~5天后恢复正常,而前二者在心肌损害时明显升高,达到高峰较CPK、AST晚,持续时间达7~14天,这正符合肺心病的病理特征。急性加重期轻、中、重度缺氧,3组间与临床缓解期、正常组比较LDH、HBD活力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病情愈重,缺氧愈明显,这2种酶活力愈高。机体中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低氧血症时该酶升高可作为肺心病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LDH是糖无氧酵解和糖异生的重要酶系之一,其特异性虽差,但半衰期长,可持续十余天,广泛存在于心脏、肝脏、肺以及人体各组织内,组织一经损伤,血清LDH即见增高。HBD以心肌组织含量最多,约为肝脏的2倍,其活性达总酶活力的一半以上,此酶在发生心肌疾患时明显增高,由于其较其他同功酶对α2羟丁酸有更大的亲和力,因此常用HBD来测量血清中LDH1(同功酶1)的活性。LDH、HBD活力可动态反映肺心病病情,可为估计肺心病预后的一种指标,有一种观点认为HBD /LDH>2可作为肺心病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而有的学者则提出HBD /LDH比值>0.18可作为有否心肌损伤的判定指标之一。本组资料显示ALT测定在肺心病敏感性低,因为ALT分布肝>肾>心>肌肉。当右心衰竭严重,重度缺氧,心肌损害加重或导致肝损害时才出现酶活力增高,因此ALT对心脏损害无显著特异性。文献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氧血症越严重,上述血清酶活力改变越高,肺心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的结果。本组资料显示低氧血症时机体组织器官缺氧、代谢障碍、细胞损伤、膜通透性增加、血清酶谱增高,HBD、LDH、AST显著增高,提示低氧血症对心脏内酶含量较高的HBD、LDH、AST变化尤为显著。

综上所述,肺心病患者血清酶变化,以HBD、LDH最敏感,它们的增高可作为肺心病心肌损伤、病情变化的标志物。血清酶活力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缺氧愈严重,酶活力增高愈明显,它们的高低可反映肺心病的病情变化,显著增高的血清酶涉及3项以上是病情危重信号,它们也可作为估计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关热词搜索: 肺心病 血清 缺氧 化与 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