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慢性病毒性肝炎48例临床分析

慢性病毒性肝炎4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5-08-02 02:12:18 浏览次数: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我国病毒性肝炎从组织病理学方面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按病原分类:甲乙丙丁戊五型。慢性肝炎是指病程超过半年,未治愈的肝炎。患者有不适感及化验检查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或是肝功能检查正常等。甲肝、戊肝为急性肝炎,有自愈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乙肝、丙肝容易转为慢性肝炎。临床以乏力、厌油、腹胀、消化不良、肝区疼痛、黄疸、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病毒指数明显增高为主要表现。肝炎治疗必须把握以下环节。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在延边医学会门诊部肝病科患者。坚持配合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48 例,其中女21例,男27例;病程1.5~30年;其乙肝大三阳9例,乙肝小三阳18例,丙肝21例,早期肝硬化8例,中期肝硬化4例,中期肝硬化腹水3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中医内科胁痛证的辨证分型:①肝气郁结;②瘀血停着;③肝胆湿热;④肝阴不足。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表现:乏力、厌油、腹胀、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黄疸、肝脾肿大、出血情况;②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必要时可做B型超声波检查,及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

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事件(与观察主症同步进行),充分注意不良反应和未预料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跟踪随访记录,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准备。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仅见1例患者上午注射药物后,下午4:00时左右电话联系说身体有不适,好象感冒初起的样子,嘱咐服用解热退烧药,过1 h后随访,患者基本消除了上述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 肝功能检查结果,乙肝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乙性肝炎病毒定量检测(DNA)、丙性肝炎病毒定量检测、必要时B型超声波检查。病毒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慢的下降指数10%,最快的下降50%。腹水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B型超声波检查均无腹水。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者居多,其他指数一般正常。DNA平均指数1.56×107,RNA平均指数1.69×107;治疗后: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几乎都下降,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DNA平均指数4.83×105,RNA平均指数5.22×105,平均好转率为76.9 %。另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可以中成药“慢肝解郁胶囊”、“复方灵芝颗粒”等口服配合用药。

2 治疗原则

当乙肝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处于病毒活跃复制期,机体正处于免疫激活期时,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应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防止病毒进一步复制。

2.1 提高机体免疫力 肝病的发病、转阴及产生与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在调节免疫方面的疗效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打破机体免疫耐受状态,使机体免疫恢复,从而使患者靠自身的免疫力抑制并清除肝炎病毒。

2.2 抗纤维化、防止肝硬化 慢性肝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极易纤维化,日久导致肝硬化。抗纤维化一般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为主,对防止肝硬化有很好的预防作用[1]

3 治疗方法

3.1 适当的健身运动 坚持每日下午3:00~5:00时约1 h步行锻炼。

3.2 药物治疗 选择比较有效的抗病毒及抑制病毒复制药物。采用西药肌内注射重组人白介素、主动免疫疗法及中药口服相结合。病例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中药汤剂、中成药口服。西药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及粒细胞刺激因子、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1次/月肌内注射,3个月为1个疗程。中药汤剂口服:乙型肝炎清热化湿、解毒化瘀的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 g、栀子15 g、黄芩10 g、柴胡10 g、泽泻15 g、木通10 g、车前子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甘草10 g等。若出现气短无力、胸闷腹胀、牙龈出血等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蜈蚣、三七、山药、郁金、白蒺藜、大黄、鹅不食草等。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方:苦参15 g、丹参15 g、赤芍10 g、炙鳖甲10 g、穿山甲10 g、制大黄7.5 g、白花蛇舌草10 g、蒲公英15 g、薏苡仁10 g、茯苓15 g、生甘草5 g,并随证加减。丙型肝炎患者肾气虚、肾阳虚者较肾阴虚者多见,宜选用小剂量的补肾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胡芦巴等药。在助肾阳时还应适当选用滋补肾阴药物,一方面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而且还可以防止阳药助火之弊。肝硬化早、中期患者可使用养阴柔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一贯煎加减:生地10 g、枸杞15 g、沙参10 g、麦冬10 g、当归10 g、川楝子6 g、女贞子6 g、旱莲草10 g、泽兰20 g、莪术10 g等为主方。中药汤剂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为佳[2]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怒伤肝”、“思伤脾”,说明忧思恼怒是最易伤害肝脏、影响消化功能的。临床常见情绪不好的肝病患者恢复较慢,特别是腹胀、纳差、失眠、肝区疼痛等症的起伏较大。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精神因素对免疫调节有一定的影响,而肝炎的发病与转归又与免疫失调有关。病毒性肝炎在中医属于胁痛范畴。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胁痛病证,相当西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范畴。

病因病机:①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②瘀血阻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可以及血,久则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跌仆闪挫,恶血不化,均可致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③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④肝阴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

总之,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所以我们本着虚以脾虚为主,实以瘀热或湿热为主的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薛博瑜,胡荣昕.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思路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8):540-542.

2 孙克伟,陈斌.凉血解毒、清热化湿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981-983.

相关热词搜索: 临床 病毒性肝炎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