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5-08-02 01:54:07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 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25 mg/d,治疗7例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各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激素治疗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不提高疗效。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重型肝炎;治疗

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常年散发,尤其是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重型肝炎,高黄疸多见,我科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此类肝炎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非乙型亚急性重型肝炎15例,男11 女4 年龄(527±180)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1],排除乙肝病毒感染,其中甲型1例;戊型10例;未分型3例;流感病毒合并柯萨奇病毒1例。合并妊娠1例,甲功减退1例,发病前均无肝硬化病史,无肝衰竭并发症。

12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肝功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予卧床休息、护肝、退黄、改善微循环以及血浆、白蛋白、人工肝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25 mg/d,黄疸降至100 μmol/L停药,疗程3~4周,无需减量停药。

13 指标监测 在治疗1、2、4周时取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MELD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

14 疗效判断 治疗4周时取MELD评分降至15分以下为好转。治疗失败:MELD评分15分以上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治疗中两组指标比较

22 治疗1、2、4周时总胆红素、ALT、PT、MELD等指标比较

23 治疗后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临床上接诊非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重型肝炎并不少见,尤其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老年人多发,重症多见。病毒感染引发的重型肝炎发病机理一是致病微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免疫性损伤,二是继发性内毒素血症的二重打击。乙肝病毒感染与非乙肝病毒感染在发病机理,病理损伤特点,病程过程上均有明显的不同。与乙肝病毒感染不同,非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重型肝炎经积极救治,一般病情恢复顺利,预后良好。我们提取的本单位5年中全部非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亚急性重型肝炎,除一例94岁高龄老人死于肝衰竭外,其他患者均病情治愈出院。

李英菊的研究认为:重型肝炎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短期内可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强、黄疸逐渐消退,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可能为肝细胞的再生及其他药物发挥作用赢得时间,从而明显提高治疗成功率[2]。

Harry对血管活性药物依赖性肝衰竭(ALF)或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类固醇激素可以降低血管活性药使用剂量,但不改善生存率,且皮质类固醇治疗组,感染发生率是升高的[3]。

对于重型肝炎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国内外学者争论数十年,无统一定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危重病患者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受损,在重症感染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系统功能紊乱,使皮质醇生成减和状态失活。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也存在类似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样的病理过程[4],且重症肝病患者胆固醇合成下降也是导致肾上腺素合成减少的原因。李梦东教授的观点认为,肝衰竭早期患者给予小剂量激素的治疗机制仅仅是对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5]。我们虽是小样本对照研究,但所得结果与上述观点一致。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及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病杂志,2000,8(6):324329.

[2] 李映菊,汪煜华,彭忠田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最佳方案初探.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8083.

[3] 许彪,李克.肾上腺功能不全与肝脏功能障碍.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8(14):312314.

[4] 李晨,王慧芬,成谟彬.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及动态变化的研究. 传染病信息,2011,24(3):151155.

[5] 李梦东,聂清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8(1):16.

相关热词搜索: 肝炎 激素 疗效 临床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