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上的“第一度”吧。’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人们并不需要用到各种度量衡器具,如果他们需要某种东西,往往会通过以物换物的形式来获得,比如,用一只鸡换一只鸭,用一头牛换几袋米。不过这种情况到了商代就发生了变化。
商代的社会生产力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农业、手工业都取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土地慢慢从共有变成私有。有钱的贵族和奴隶主通过各种形式来掌握财富,尤其是征收赋税的时候,度量衡不仅是工具,还是权利的象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下令全国都按一定的规格修驰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同时,废除各国旧制,将统一器具发到全国各地,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和检定制度。
虽然中国自秦始皇就统一了度量衡,但不同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升”为例:秦朝时,每升都超过200毫升;两晋时,每升约合250毫升;隋唐时,每升约合600毫升;兀朝时,每升约合840毫升;清朝时,每升约合1035毫升。也就是说,从秦朝到清朝,“升”这个容量单位的量值就增长了近5倍。
再以“斤”“两”为例,在现行的国际标准单位中,并没有“斤”“两”这两个单位,它们是中国自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斤等于16两。1986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国际单位制,并且推荐各国采用,此后,一些中国自定的单位,如斤、两、丈、尺、寸等,就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变得很少用了。
相关热词搜索: 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