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形势、对策及措施

浅析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形势、对策及措施

时间:2025-08-02 16:12:27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了解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明确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及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全面改善农村水利建设。方法:紧跟党的方针政策,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构建、管理及运行制度的创新、强化农村水利建设和改革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切入。结论:根据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并且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对策及措施

从古至今,兴修水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乎人类生存的大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水旱灾害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从而暴露出农村水利建设非常薄弱和农村水利设施极其脆弱的问题。党重要十分重视农村水利的建设问题[1],2011年,下发了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明确地指出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至此农村水利的建设与改革迎来了春天。

1.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及形势

农村水利是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是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农村供电、农村道路一样,农村水利也属于农村公共工程,具有非常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农村水利的建设与改革关系到农业农村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与供水、防洪、粮食安全关系密切,还关乎经济、生态和国家的安全。

1.1重视农村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能够抵御干旱、防洪排涝,并改良低洼易涝地带的盐碱地。1950~1970年间,我国前后修建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不仅结束了洪水泛滥的历史,更将水害变成了水利,基本上避免了大面积干旱的现象,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终结了“靠天吃饭”的历史。1980年后,政府的投入重点转到了城市和工业,水利建设也随之转到了与利益紧密结合的大江大河工程和城市防洪,而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日趋荒疏。直至2010和2011年,全国多个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洪涝、泥石流等重大灾害,警示我们必须加快水利建设与改革[2]。

1.2农村水利的公益性和群众性

农村水利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由生产队、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完成,具有责任的明确性。联产承包制实行后,导致多个地区集体经济的瓦解和退出,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消失,进而出现水利建设的严重滑坡。到了1990年,随着国务院“两工”政策的出台,基层和政府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大规模的农村水利建设,使农村水利建设滑坡得到暂时的缓解。之后“两工”取消,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村水利,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责任模糊,主体缺席,农村水利建设再一次停滞不前。

非农民和农民在农村水利建设的责任上有不同看法,非农民认为兴修水利是生产性投入,责任应归属农民;而农民则认为水利建设应该由政府负责。现阶段,政府仍然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缺少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融入。事实上,农村水利的建设具有公益性和群众性,政府有责任投入,农民也有义务参加。

1.3农村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农村水利不仅具有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和生活供水的功能,还能够除涝、防洪、治碱及防治其他地方病;同时还可以服务于花卉、果园、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更承担着农田的灌溉排水任务,对国家粮食的安全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单个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考虑到区域、流域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涉及的农业、水利、经济、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农村水利的建设又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2011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了农村水利建设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加强建设农村水利的薄弱环节,提出要全面加快水利建设。我国已经将水利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上,农村水利建设随之迎来春天,必将掀起建设的热潮。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快农村水利的建设及改革,并且政府要全程统一规划,强化宏观指导。

2.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及措施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我国水利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强调农村水利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并将水资源严格管理视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文件指出,直至202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完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护体系,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稳定增长机制[3]。基于我国现阶段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现提出如下对策及措施:

2.1实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多主体、多渠道和多元化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日趋弱化,政府重视“大江大河”水利工程的同时,忽略了农村水利的建设。而农村水利的恢复和新建需要大量的资金,因而需要为其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机制。(1) 形成中央、省、县乡和农民四位一体的“多主体”供给主体新模式。中央、省为主导政府,县乡财政给予适当配套,重点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解决好;(2) “多渠道”构建市场渠道、财政渠道和其他渠道共同参与的新筹资方式。财政渠道包括财政预算内渠道和财政预算外筹资渠道。对于市场渠道,可以发行长期基本建设的国家债券,成立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专项基金,利用各项减税政策调动经济组织投资等;其他渠道如彩票渠道,以彩票的形式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融资。(3)“多元化”构建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资金的引导由政府执行,用财政资金引招社会资金,构建农村、农业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2.2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水利建设行为主体缺位,因此急须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可从以下几点开展:(1)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理做到“农民本位”,政府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进行水利建设;(2)实行水利建设问责制度,逼迫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来缓解因水利建设不当带来的损失;(3)重新构建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增加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强化农村水利建设及改革支撑保障体系

(1)农村水利建设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在农村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2)加强农村水利技术的支撑体系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水利技术,并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3)加强水利队伍的建设,提高水利设施及水利职工的素质,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的水利类专业的建设,完善人才流动、评价及奖励机制,加大培训及再培训力度,以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基于2011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迎来了新热潮。本文细致地叙述了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及形势,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的构建、管理及运行制度的创新、强化农村水利建设和改革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并且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0.

[2] 王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4):278.

[3] 宋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节水灌溉,2011,(6):71.

相关热词搜索: 水利建设 浅析 对策 形势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