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最新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进行合理的拆分与合并,并结合其他数据编制的水利社会核算矩阵可以为研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提供大量的信息,利用水利社会核算矩阵乘数模型可以考察大規模水利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利投资将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部门产生较大的拉动效应;不同水利部门的投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具体拉动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有助于水利投资结构的优化;水利投资对我国GDP拉动的平均乘数大约为1.3;基于水利投资的结构分解,测算得出4000亿元的水利投资将会带来GDP增长4925亿元。
关键词:水利投资;拉动效应;水利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020-10
一、引言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水利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2007年川渝百年不遇大旱到2010年西南五省区特大春旱,从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2010年江西唱凯堤溃堤到2011年南方旱涝急转及多地都市暴雨成灾,多发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使我国防御干旱和洪涝灾害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2011年7月8日至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最高規格治水会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而此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将水利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未来10年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是我国继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个4万亿计划。如此大規模的水利投资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归结为两种效应:一是水利投资的前向效应,即水利投资的防洪除涝、供水、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效应;二是水利投资的后向效应,即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如刘伦武(2010)的研究表明,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农村消费水平带来较大的拉动效应。本文主要分析大規模水利投资的后向效应。
在对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中,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方法,Tsukui等(1979)开创了将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于水利分析的先河。陈锡康等(2003)编制了中国水利投入产出表,并用其分析了水利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投入产出分析涉及到的经济主体主要是各生产部门,未能充分体现居民、企业和政府等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效应对最终产出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水利投资的影响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是在投入产出(IO)表的基础上增加生产要素、居民、政府、世界其他地区等非生产性部门构成的,可以全面反映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交易。相对于投入产出表而言,SAM可以反映收入分配效应及其与生产活动最终产出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就业、收入分配等领域。如Llop等(2004)利用SAM乘数的线性模型分析了西班牙Catalan地区的收入分配过程。Arndt等(2000)在莫桑比克1995年SAM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经济的关键特征,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根本重要性。Tarp等(2002)构建了越南SAM来研究国内贸易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李善同等(1996)以1987年的中国IO表为主要数据基础编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张SAM表。王其文等(2008)对SAM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童锦治等(2011)以中国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完成了SAM,并用其对CGE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标定。刘洪涛等(2010)扩展建立了2005年中国能源SAM,构建了能源SAM模型。范金等(2010)根据2007年IO表编制了2007年中国宏观SAM。张同斌等(2011)编制了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细化的SAM,但该细化SAM仅包含高新技术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四个部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首次编制完成了50×50的水利细化SAM,并用其来分析水利投资对各部门产出和居民收入的拉动效应,可为我国水利投资结构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水利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本文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编制水利SAM,即先构造宏观SAM,再以宏观SAM中的数据作为总量控制对其账户进行细分,编制出细化的水利SAM。
(一)宏观SAM的编制
SAM采用复式账户的原理来反映国民经济核算。具体来说,SAM中的每一行反映了某个经济账户的收入,每一列反映了某个经济账户的支出,从而SAM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构成一个账户的收入和另一账户的支出,即反映了这两个账户间的联系。表1是一个简化的社会核算矩阵示意图,其中T11反映了生产活动之间的中间投入需求;T13反映了居民和企业对商品的支出;T21反映了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在要素中间的分配;T32反映了要素收入在不同类别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模式;T23反映了收入在部门内部,即企业和各组居民之间的转移。可以看出,宏观SAM在生产部门、要素和机构的高度集结层次上为整个经济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核算框架。
本文编制的宏观SAM共包括商品、活动、要素(劳动力账户)、要素(资本账户)、居民账户、企业账户、政府账户、国外账户、资本账户、存货变动10个账户。本文宏观SAM编制方法借鉴了范金等(2010)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财政年鉴2008》和海关部门统计的进出口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居民和政府两个账户的数据核算上与范金等(2010)的研究成果存在差异:本文在(政府,商品)账户中核算的数据既包括了进口关税也包括了海关代征的进口消费税、增值税;本文编制的宏观SAM中,企业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数据为《中国统计年鉴2008》家庭基本情况表中家庭转移支付收入减去《中国财政年鉴2008》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总表中政府相关补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转移项的其他部门的净收益,而居民储蓄项则为该账户的余项。最终编制完成的2007年宏观SAM如表2所示。宏观SAM可以为水利SAM的编制提供总量控制参照。
(二)水利SAM的编制
宏观SAM所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必须对宏观SAM中的一些账户进行必要的细化,具体的细分程度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综合考虑。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水利投资的后向经济效应,因此本文的产业分类方法是根据研究水利问题的需要,将产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与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而另一部分则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划分相对应。
在与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账户设置上,本文参考了陈锡康等(2003)为水利部编制的“水利
投入产出表”以及水利部規划计划司2006年公布的《水利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及目录》中的水利部门划分,同时考虑到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135×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相对应,并结合部门划分的合理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最终将与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划分为5个,分别为农业服务业、水利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水利建筑业和水利管理业。由于在2007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列出来的,而其他的四个部门则分别包含在不同的部门中,因此本文将这四个部门从2007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部门分离出来。最终的水利SAM包括了46个产业,2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2个机构账户(居民和企业),此外还包括了政府、国外、资本账户和存货变动4个外生账户,是一个50×50的矩阵。
在水利SAM的数据来源上,每种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居民和政府对各种商品的消费、各部门商品的进出口额、各部门的资本形成额、劳动力要素从各项生产活动中所取得的报酬取自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政府对各种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根据海关部门提供的进口数额和相应的进口税率,按照商品进出口的商品代码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代码对应,作适当的比例调整后汇总得出细化SAM表中各部门的进口关税数;政府从各类活动中所征收的生产税以宏观SAM表中的数据为总量控制数据,以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生产税净额为结构进行分解;由于宏观SAM中的存货变动数据是作为商品账户的余项处理的,因此水利SAM中各部门的存货变动也作为各商品账户的余项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利建筑业在135×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中没有单独列出来,本文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根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8》中2007年度“各行业建筑业总产值和竣工产值”中的水利和港口建筑业总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以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建筑业投入产出数据按比例进行分摊得到水利建筑业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以上处理,最终编制完成了2007年水利SAM,该水利SAM为研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互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三、水利社会核算矩阵乘数模型的构建
将SAM中的账户分成内生账户和外生账户,利用SAM乘数分析法就可以考察水利投资的后向效应。这里,外生账户是指该部门的价值量是由外生决定的,如政府部门;内生账户是指该部门的价值量受其他部门的影响,由经济体内生决定的,如各类生产活动账户等。本文将活动、要素和部门设定为内生账户,而将政府、国外和资本账户等设定为外生账户。
在表1所示的简化SAM中定义平均支出倾向矩阵,该矩阵中的元素值为内生账户中的各个元素除以其所在列的合计值得到,用An表示。由于在SAM中存在行与列平衡的关系,内生账户的总收入yn就可以表示为:
其中,I表示初始的单位注入,刻画了某水利部门的初始注入;T为转移乘数效应,刻画了某类账户内部的直接转移效应,这里主要是水利投资对各生产活动账户的转移效应;0为开环乘数效应,刻画了三类内生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水利部门受到大規模水利投资外生注入时对居民收入产生的影响;C为闭环乘数效应,刻画了大規模水利投资影响的收入流在内生账户间的循环流动情况。
四、大規模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效应的SAM乘数分析
基于水利社会核算矩阵,可以计算出账户的总乘数效应及其分解,用其可以分析大規模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仅给出水利管理业对各内生账户的详细乘数效应及其分解,其他四个水利部门仅给出部分账户的计算结果。表3为水利管理业的SAN乘数分解,并按照总乘数效应的大小按降序排列。
将表3的各列加总,可以得到水利管理业的SAM乘数总效应为5.5312,这表明水利管理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资会对整个经济带来5.5312个单位的拉动效应。进一步对这5.5312个单位的效应进行分解:初始投资为单位1;转移净效应为0.7768,这表明水利管理业1个单位的投资对整个生产活动账户系统内部的影响为0.7768,转移乘数效应比较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利管理业的管理业属性,因此对其他生产活动账户产出的拉动效应不大;开环乘数效应为1.8772,表明水利管理业1个单位的投资对要素和部门账户的影响为1.8772;闭环乘数效应为1.8773,表明对水利管理业增加1个单位的投资,该资金流在经济系统中进行循环,会带动整个经济1.8773个单位的产出。
通过表3还可以详细分析水利管理业投资增加对其他每个内生账户的影响。当水利管理业受到一个单位的外生投资注入时,对其自身的影响最大,为1.0480个单位,这是因为它是冲击直接来源的部门;要素账户和机构账户受到的总影响比较大,都在0.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冲击主要来自于开环净效应,这是由于它们与水利管理业分属不同的账户系统,其影响只能来自于开环净效应和闭环净效应,并且开环净效应对要素和部门收入变动的驱动较大,譬如其中1单位的水利管理业初始投资将会使居民部门居民收入增加0.7678个单位;就其他生产活动账户而言,受影响较大的部门有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受总影响最小的三个内生账户分别是研究和实验发展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水利建筑业。水利管理业对水利建筑业的影响较小,其原因可能有二:水利管理投入的增加一方面对水利建筑业造成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利部门的重复建设,因而对水利建筑业的乘数较小。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对其他四个水利部门的乘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每个水利相关账户增加1单位的初始投资对与其关联性强的终端账户影响较大,如对于水利建筑业来说,受其影响较大的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
整体来看,首先,水利投资对农林牧渔业的后向效应是显著的,水利投资不管是用于灌溉、防洪除涝、水利管理还是节水专用设备,农业部门都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也解释了我国为什么要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次,水利投资对化学工业、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物流业的后向效应比较大,这充分说明了水利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水利投资还大幅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利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长期以来水利建设雇用了大量的农村和城市中的剩余劳动力,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二)4000亿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效应的模拟测算
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未来10年我国每年的水利投资至少在4000亿元以上。如此大規模的水利投资必然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还未见到有预测其影响的研究成果出现,本文利用SAM乘数模型对其影响进行预测。
由于目前无法准确获知水利投资的具体结构,我们首先假设4000亿水利投资全部投向某一个水
利部门,分别计算其影响,进而得到水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区间范围。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中△GDP表示GDP的增加值,△WI表示劳动收入增加值,△CI表示资本收入增加值。表4显示,在4000亿元的水利投资全部投向农业服务业的情景下,对GDP的带动效应最大,为6024亿元,并使得劳动者报酬增长3593亿元,资本要素报酬增长1696亿元。在全部投向水利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情景下,对GDP的带动效应最小,为3919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水利专用设备业的增加值率比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其部门产品的专用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有限。平均来看,4000亿水利投资带来GDP增长5113亿元,也即投资乘数为1.3。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水利专用设备业对GDP的带动要略小于其投资额,这说明了该部门的投资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这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得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进一步地,为了分析水利投资对GDP的现实影响,本文对4000亿水利投资进行结构分解,具体的投资结构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水利投资方向来进行推算。2007年水利建筑和安装工程占总水利投资的比例为76%,水利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占比为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占比为2%,水利灌溉占比为7%,其他项目占比为9%。在做了以上的分配之后,就可以利用水利社会核算矩阵的乘数分析方法,定量测算4000亿新增投资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的AGDP表示表示该部门GDP的增加值。
根据表5的测算结果,总体来看,每4000亿元的水利投资将会使得GDP增长4925亿元;分部门来看,受2011年新增4000亿水利投资影响较大的有水利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门。这说明了水利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水利投资的增加能够产生对其他许多部门的需求,如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电力、各种机械、化工品等,因此水利投资最终引起的连锁效应较大。
五、结论
本文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及其他相关数据,构建了水利社会核算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SAM乘数模型考察了大規模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并预测了每年4000亿水利投资对各部门GDP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水利投资对农林牧渔业的后向效应是显著的,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也产生了较大的拉动效应,同时不同水利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后向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别;水利投资还大幅增加了居民收入,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水利投资对我国GDP拉动的平均乘数大约为1.3,按照2007年的水利投资结构测算,每年4000亿元的水利投资将会使得GDP增长4925亿元,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些重工业、能源与农业部门。结合本文分析的结果,本文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应该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因为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水利投资与GDP存在很强相关性;二是,应进一步优化水利投资的结构,因为根据本文的计算结果,不同的水利部门的产业关联性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农田水利灌溉与农林渔牧业的相关性最强,而水利建筑业则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相关性最强,这是有关部门在确定水利投资去向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的水利SAM中的部分数据是采用统计方法估算得出的;其次,SAM乘数模型是一种静态分析,因而本文没有揭示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动态影响;最后,本文利用2007年水利投资结构推算未来的水利投资去向,没有考虑投资结构的调整,这与未来的投资事实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一方面寻求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在理论分析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分析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动态影响。
责任编校:沐梓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经济 拉动 水利 效应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