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时间:2025-08-01 23:33:48 浏览次数:

[摘 要]作业成本法以工作量为基础来进行会计核算,相对于以数量为基础来进行会计核算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是一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业成本法逐渐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推广和运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作业成本为实施对象,可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成本分配具有可追溯性,过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推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对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适应生产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1 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被誉为“近代会计之父”,他在15世纪末期出版的《数学之父》一书中对复式记账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以往的复式记账法进行了总结和创新,认为资产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和成本这两种方式计价,为了在商品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就必须提高成交价格或者降低商品成本,进而首次提出了成本控制的理念。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之前预先设立的标准和流程,对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记录,进而对需要调整的不符合成本控制目标的部分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不但要重视成本的分析、计划和预测,还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更要总结成本控制情况,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对成本控制进行优化和调整,树立长远眼光,为企业的永续经营奠定基础。

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逐渐兴起对市场经济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生产规模和经营领域的扩张促使企业采用更先进更细致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的普及为企业核算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作业成本法作为依托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监控、重视核算成本与管理协调成本的全面的成本控制方法被学术界广泛地研究和探讨。

2 作业成本法概述

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制造成本法的新型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理念使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产生并逐渐运用到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精细化成本管理方式,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该规范和识别企业产生间接费用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根据生产作业活动确认作业中心;然后在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的前提下将生产耗费的实际资源科学地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最后归集计算、合并汇总,进行总成本的核算。

2.2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费用进行成本核算,改变了传统制造成本法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式,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企业的生产经营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取自身的利润,符合企业运营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和管控,通过事前规划预测、过程精确核算、事后反馈调的方式整能够有效节约成本,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详细科学地反映真实的成产经营状况,进而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进行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直接费用占成本的比重较大但其仍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这样成本控制与核算就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如部分企业在成本记录和核算环节并未普及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有效精细化获取作业成本数据,给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造成一定障碍。

3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建设的原则

3.1 以作业成本为实施对象

作业成本法有别于传统制造成本法的特点就是以作业成本为实施对象,以工作量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在建设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时,保证间接成本的合理分配与科学核算、对“作业”的有效监控就成为重中之重。企业运用的成本控制体系要使产品成本更加直观、准确、科学地反映产品生产的各项流程,进而从细节上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生产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3.2 可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对内外部环境的洞察与适应能力,特别是对外部市场的研判能力与对内部生产活动的协调能力,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资源的成本以及产品的市场价格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也需要随着主营业务的变化、生产设备的调整、人员管理制度的革新而改变。对间接费用的核算要求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需要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同时,对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保障成本控制体系的可适应性与稳定性。

3.3 成本分配具有可追溯性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间接费用以數量为基础分配计入成本的方法,无法现实详细的成本构成,根据成本核算报表无法追溯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企业也就难以达到成本优化与成本控制的目的。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具有可追溯性,提供了更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通过产品成本构成追溯到每个成本的产生环节,可以对成本的来源和比例进行细致地分析,使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能够更详细更明确地优化生产流程以及实现成本控制。

3.4 过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是成本控制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尽管作业成本法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被广泛验证的核算方法,但是相对于传统核算方法,步骤仍然较多,核算思路仍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差错。建设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体系应制定和实施全面的会计信息制度,运用专业的会计信息设备,使会计信息便于理解,成本核算过程清晰明确、简单易行,增加对各项成本费用来源以及作业成本监控的可操作性,防止因核算失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偏差,减小成本核算方面的人力资源成本。

4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策略

4.1 规范生产流程,合理划分作业中心

成本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需要采用更多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生产流程是否规范是企业能否实现对成本来源进行准确核算与监控的重要标准,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实现成本控制。降低成本企业应该提高生产水平,规范生产流程,合理划分作业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并且根据作业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核算、合理定价,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实施打好基础。在作业成本法下,只有根据行业情况、经营背景以及市场环境等合理划分作业中心,才能有效核算企业各项间接费用,使财务数据科学反映真實的生产经营水平。

4.2 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个性化管理方案

成本控制理论在社会上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将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并科学应用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将理论与企业经营状况以及内外部环境相结合,才能降低个别成本,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应进行成本—效益测试,在推行新的成本控制机制之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判断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案。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不同,政策法规也不一样,我国企业不能照搬所谓的国外先进成本管理理论,而是要推动市场经济理论本土化、个性化,对成本控制体系进行调整和测试,探索个性化成本管理方案。

4.3 确定成本动因,保障决策科学性

成本动因的确认以及成本的计量方案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作业的确认、作业中心的分配以及成本动因的选择等问题上,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方案。这种主观性会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偏差,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在成本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企业应确定成本动因,科学揭示每个生产环节成本产生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成本控制对策,防止成本动因研判不明确而产生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错误的决策,保障企业战略的科学性。

4.4 建立分析评价机制,推动持续改进

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无法一蹴而就,在对企业生产情况和作业情况进行调查,制定成本管理方案后,还应该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企业应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的分析评价机制,定期核算财务报表与原始凭证,听取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体系的意见,对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定期根据总结情况提出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 詹合霞.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控制成本体系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

[2] 徐星,刘春花.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4(32).

[3] 刘为玮.国有企业成本费用管理途径探析——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5(14).

[4] 杨明茗.论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

相关热词搜索: 作业 成本控制 成本 体系 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