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时间:2025-08-02 21:03:48 浏览次数:

【关键词】转移因子;肝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乙型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5-01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平均为10.9%,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10%~20%演变为慢性乙肝,后者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1)。因此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期能够及时清除病毒,对阻止病程的进一步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00年7月~2001年9月用抗乙肝转移因子治疗急性期乙型肝炎5例,观察其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DNA病毒(HBVDNA),转换情况,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本组资料及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急性期乙肝患者为我院住院病人,全部为男性,年龄25~53岁。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标准诊断,急性乙肝初次感染4例,慢性乙肝急性发作1例。治疗前HBsAg、HBV-DNA及HBeAg均为阳性,5例患者均有腹胀、乏力、纳差及恶心,小便赤黄,大便偶有灰白。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肝剑下及肋下1~2cm处,质地软,脾脏不大,肝区有明显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1340~3840U/L,谷草转氨酶(AST)512~1747.2U/L,总胆红素38.25~101.73umol/L,间接胆红素16.98~24.15umol/L,腹部B超显示有胆囊炎声像图改变,慢性乙肝急性发作者有脂肪肝的表现。

1.2 治疗 常规给予护肝、降酶、退黄、消炎及利胆,并加用抗乙肝转移因子4mg 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2 结果

治疗1周后5例患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皮肤及巩膜黄疸开始消退。连续用药20天后,黄疸基本消退,肝脏回缩,肝区叩痛消失,肝功能及胆红素复查在正常范围,腹部B超复查胆囊炎声像图消失;治疗1个月后,3例急性感染者HBsAg及HBV-DNA和HBeAg转阴,1例慢性乙肝和1例急性期乙肝患者HBeAg转换为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HBV—DNA明显下降,分别由治疗前2.33x10 9拷贝/ml、2.37x107拷贝/ml降至治疗后2.32x104拷贝/ml、1.64x104拷贝/ml。HBeAg转阴率达100%(5/5),HBV—DNA转阴率达60%(3/5),HBsAg转阴率60%(3/5)。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均无特殊不良反应。疗程3个月和随访6个月~1年,观察其临床症状和HBV—DNA转阴后均稳定。

3 讨论

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国内外学者公认用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定为首先药,但是在转氨酶和黄疸指素明显增高的急性期时,上述两种药物均属禁用。而抗乙肝转移因子作为免疫调节剂对慢性乙肝抗病毒作用一直还未得到肯定,我们在急性期乙型肝炎患者选择抗乙肝转移因子抗病毒治疗显示有效,提示抗乙肝转移因子对治疗急性期乙肝HBVM和HBV—DNA转阴有明显疗效。且价格相对便宜,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探索,以达到早期清楚病毒,防止病程向慢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明亮,刘三都,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与临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诊断【J】,中华肝病杂志,200,8(6);324—326.

相关热词搜索: 乙型肝炎 乙肝 因子 临床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