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鹅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属和泰泽属球虫寄生于鹅的肠道以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该病流行范围广,对各种年龄、品种的鹅均可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但以幼鹅发病率,死亡率较高。鹅球虫病现已成为危害养鹅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现介绍球虫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提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
关键词:鹅;球虫病;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4-0147-01
1 球虫生活史
鹅球虫的分类地位与其他畜禽球虫相同,属复顶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球虫亚目艾美耳球虫科。能感染家鹅的球虫有3属16种[1],其中只有截型艾美尔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其余均寄生在鹅小肠。不同种球虫的发育史基本相似,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是在宿主体内进行的,孢子生殖在宿主体外进行的。截形艾美尔球虫的裂殖生殖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发生的,其余种类球虫均在肠上皮细胞内,通过复分裂法的形式进行繁殖。配子生殖是在宿主上皮细胞内进行的,由裂殖生殖末期,产生的裂殖子分化形成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后又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由成壁体形成卵囊壁包裹合子形成卵囊。此过程中未孢子化的卵囊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的外界环境中,卵囊进行孢子生殖,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
2 流行特点
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该病,其中以幼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鹅肾球虫主要危害3周至3月龄的幼鹅,常呈急性经过,具有季节性,病程2~3 天,死亡率可高达85%。鹅肠球虫病各种年龄的鹅均可发生,死亡率高达82%。10月龄的鹅也可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低。鹅通过接触被含有卵囊粪便污染的草地、禽舍、饲料、水源、土壤以及器具而被感染,引发该病。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条件简陋,地面垫草和粪便不及时清除,常在低洼放草地和死水池放牧,都易造成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鹅球虫病的流行时间与气温和雨量有关,通常在5~8月份流行,卵囊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赫尔曼艾美尔球虫能够耐过寒冷的冬天[2]。因此,一旦发生感染,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很难彻底清除。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鹅球虫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6天,随日龄增长潜伏期可延长至11~17天,通常情况下,根据感染的球虫种类可分为肠球虫病和肾球虫病。截形艾美耳球虫感染发病的球虫病为鹅肾球虫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鹅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体质虚弱、无力,动作缓慢,排白色粪便,逐渐消瘦,病程后期,出现站立困难,体温升高,食欲废绝,渴欲强烈,目光迟滞,眼球塌陷,排稀糊状粪便。鹅肠球虫病的致病球虫种类较多,该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病鹅食欲下降,状态不佳,羽毛凌乱,翅下垂,精神沉郁,口腔、食道内有大量积液,病鹅出现下痢,开始为稀糊状,后逐渐变为白色稀粪或水样稀粪,病情较重者,排混有黏液的血便。
剖检肾球虫病鹅, 其病理变化主要在肾脏,可见肾脏体积增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病灶,肾脏切面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肾小管受损严重,管内充满球虫的卵囊,其他脏器无明显病理性变化。肠球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 呈急性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肠腔内充满红色或红褐色黏稠物,小肠中段和下段黏膜有白色小结节或灰白色糠麸样的伪膜覆盖,严重病例可见肠黏膜脱落形成腊肠样肠芯,肠管膨大充实,切开肠管可见肠黏膜表面有淡红色黏性分泌物。部分病例泄殖腔黏膜出现炎症和出血病变。其他内脏器未见有明显肉眼可见的病变。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实验室检查分两步进行,首先刮取病死鹅的肠道黏膜组织,选择病理变化明显的位置进行取样,然后将样品涂片,并加1~2滴生理盐水,用高倍显微镜进行镜检观察,发现大量球虫裂殖子和卵囊。再对病死鹅的内脏进行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若其镜检结果为阴性,即可对该病例确诊为鹅球虫病。
5 防控措施
发生球虫病时及时确诊,尽早用药治疗,可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按0.5%的比例混入飼料中饲喂,也可以0.2%的浓度投入饮水,连用3天,然后停药2天,再连用3天;或用青霉素按照每只鹅每千克体重0.5万~1万IU的剂量,用水溶解后,拌入饲料,每天饲喂1次,3天为1个疗程;或用氯苯胍按照每千克饲料加入100 mg的剂量,混料饲喂,连喂7~10天。另外,还可采用苦参、仙鹤草、白头翁、贯众、青蒿、大蒜等药物组成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连续用药2天。
参考文献:
[1] 王留,王中华,陶建平.鹅球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分析[J].中国家禽,2011,33(24):62-63.
[2] 王留,刘秀明.鹅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J].养禽与畜禽防治,2012(12):31-33.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症状 临床 防治措施 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