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且用量与给药途径均一致。TBM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疗3个月与持续治疗4~6个月。该研究的终点为TBM急性期出院后的6个月,此6个月时间为随访时间。研究组:根据TBM的药物说明书与诊疗规范,制定用药监护方案,并对其主动实施药学服务管理干预。干预时间分别为首次用药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此期间随时给予患者用药宣教,接受用药咨询。对照组:首次用药治疗前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数据,但未采取主动药学服务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4]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将疗效划分如下。显效:体征缓解、体温正常、意识清楚,症状、生化指标与脑脊液常规检查明显好转;有效:体温正常、意识清楚、症状有所改善,生化指标与脑脊液常规检查改善;无效:上述指标均无变化,甚至加重。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②观察两组TBM患者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③观察比较两组TBM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④观察对比两组用药治疗的依从性。患者遵医嘱按频次、时间、剂量、类型用药在90%以上即为依从。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TBM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用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BM患者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15.8±0.6)d、住院时间(28.2±1.5)d,对照组体温恢复时间(17.8±0.8)d、住院时间(34.5±0.8)d;研究组TBM患者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t=3.523,3.452,P<0.05)。
2.3 两组TBM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1例、关节疼痛1例、肝功能异常1例、胃肠道疾病1例,发生率为7.27%;对照组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3例、关节疼痛2例、肝功能异常4例、胃肠道疾病3例,发生率为21.82%;研究组TBM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7.27%,低于对照组的20.00%(χ2=4.681,P<0.05)。
2.4 两组用药依从性对比
研究组53例患者用药依从率为96.36%;对照组43例患者用药依从率为78.18%;研究组用药依从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78.18%(χ2=8.185,P<0.05)。
3 讨论
TBM属于肺外结核中的最常见类型,可累及神经系统,且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5]。目前,该病主要以灭菌、杀菌能力强的抗结核治疗方案为主,治疗原则为“联合、早期、全程、适量及规律”,其疗程可按照患者病情、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灵活调整[6]。
有研究指出,积极正确的诊断方法、用药方案及规范的药学服务干预是保证用药疗效的关键[7]。其中药学服务干预是从临床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指药学人员用药学工具及相关知识,向社会公众提供与药物应用相关的各种服务[8-9]。药学服务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且不局限于患者行为上的功能,而是以提供知识与信息的形式监督他们在用药过程中的有效、安全、经济与适宜性,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用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0%;研究组TBM患者体温恢复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果可见,药学服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TBM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目前,TBM主要采用激素、营养药物与抗结核药物治疗[10]。有研究发现,由于多数患者缺少用药常识,加之部分医生未对抗结核药物给予足够的监督与管理,这使得一些患者出现自行停药或减药的现象[11]。该文研究中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他文献相比略低,且研究组TBM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为7.27%,低于对照组的20.00%。说明,经药学服务管理干预后,临床药师通过开展药物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其中对于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可采取对症处理措施,并继续用药,而对严重者则需及时停药并到院复查。
用药依从性是确保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用药依从性的执行情况可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12]。药学服务管理措施使患者掌握了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意义、治疗作用、注意事项与相关不良反应等,降低了不按时用药或漏服的情况,强化合理、规范用药的概率,继而进一步保证了治疗效果。从该组用药依从性来看,研究组用药依从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78.18%。结果提示,药学服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TBM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强化临床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用药依从性受样本量、时间、家庭结构、文化水平及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针对上述因素进一步完善用药依从性,仍有待研究。此外,药学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药师职业准则,其顺利开展与药师、医师与护士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密不可分[13]。药师是落实药学服务管理的主体,有义务与护理服务、医疗保健的提供者同为强化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14]。临床工作中,药学服务管理措施可以为医患间交流提供平台,且通过密切的接触使患者充分掌握了药学服务内容,有效提高了他们对药学服务的知晓情况与满意度,使药师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总之,药学服务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TBM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强化用药依从性,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丹,何玲,初凤娜,等.脑脊液CFP-10和Ag85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0(2):121-125.
[2] 王昱俊.结核性脑膜炎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鉴别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8(5):33-35.
[3] 金雪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6(10):2513-2514.
[4] 江丽丽.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32(7):58-59.
[5] 袁杭,王安龙,林上奇,等.结核性脑膜炎磁共振的诊断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4(13):3085-3087.
[6] 王婷,赵雁林,刘家云,等.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特征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3,22(9):660-667.
[7] 汤荣林.老年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2):139.
[8] 肖小六,钟振洲,黎昌茂,等.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8(3):154-157.
[9] 尹忠平,邓雷梅,罗昌菊,等.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0(15):3736-3738.
[10] 马占云,陈鹏,范学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5(8):664-670.
[11] 张利平.细节管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28):86-88.
[12] 刁珊珊,杜建红,翟北平,等.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27(33):6592-6596.
[13] 章玉坤,张齐龙.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15(1):9-12.
[14] 汤海燕,谈鹰,张栗.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5, 20(14):1705-1707.
(收稿日期:2016-05-0)
相关热词搜索: 脑膜炎 服务管理 药学 观察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