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乳腺癌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变化分析

新时期乳腺癌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变化分析

时间:2025-08-01 06:06:22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原因成为研究重点,这对于提前预防、有效治疗乳腺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危险因素;发病率

近年以来,我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增长,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发病率已成为女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学术界的人们对于引起乳腺癌的原因进行研究的时间不少于30年,人们虽然对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是并不能通过现有的研究来解释乳腺癌发生的真正原因,乳腺癌不是一个单项的疾病,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通过对1994年至2013年20年时间里1256名乳腺癌病人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对临床特征以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乳癌发病率逐年提升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抽样调查的1256个病例全部为女性,都是一直在我院治疗或者我院经手的乳腺癌病人,年龄为28-72岁,人均年龄为45.34岁。按照病理的类型对这1256个病例进行分类,导管癌占总人数的77.42%,小叶癌占总人数的15.36%,其他占总人数的7.22%。笔者使用SPSS 15.0的软件方法分析,使用χ2进行验证,三个组之间存在P<0.05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各组之间发病年龄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时间组的乳腺癌发病率的高峰年龄段几乎都在40至49岁之间,相互之间的构成没有明显差别(P>0.05),这也表明40至49岁是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发病率所占的比例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2.2 各组之间初潮年龄、生育次数、累计哺乳月数的比较

抽样调查的数据统计表明,女性初潮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提前,其中1994- 1998年组,12岁以下来潮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6%, 16岁以上来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7.9%,在2009-2013年组,12岁以下来潮的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0.8%, 16岁以上来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为19.8%(P<0.01),从这个数据可发看出,女性初潮年龄不断提前;同样,女性的产次以及哺乳婴儿的月数双双下降,1994-1998年组,仅选择不生育或者未生育的人数就占总人数的4.1%,而生育3次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7.1%。2009-2013年组,仅选择不生育或者未生育的人数就占总人数的比例在持续上升,达到了9.3%,而生育3次占总人数的比例则下降到了42.9%(P<0.01),同样,女性的哺乳时间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 (P<0.01)。

3 讨论

3.1 月经因素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来看,我国近年来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主要是40岁-49岁这个区间,与45岁以后发病率趋于缓和并逐渐下降的规律是一致的。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发病率正好相反,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发病,甚至到了绝经以后的70~80岁成为发病率的高发年龄[3]。

3.2 婚育哺乳因素

乳腺癌与女性的生育有一定的关联,也是最先被认识到的,现在已被广泛认同。有研究发现,如果女性在20岁以前就有生育史,那么乳腺癌危险性就比较低,与无生育史者的女性相比,要低出40%,而到了40岁以上才初始生育女性其发病的危险性与无生育史的女性比较相似。发病率随着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而增长。也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产次数多反而对乳腺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是伪闭经、妊娠晚期胎盘等产生的雌三醇对雌二醇、雌酮对乳腺上皮的刺激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女性出现5个月的自然流产及人流现象的话,则有可能提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婚姻对发病率的影响主要是有无生育的影响。本文中的研究表明,初潮年龄的提前、生育次数的减少、哺乳时间的减少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联,也可能是我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个原因之一。

4 小结

虽然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增长,但是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而预防工作就尤为重要,其中月经和生育哺乳因素最为关键 。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加强出现危险因素情况下的检查和预防,对于控制乳腺癌的病变和发生,有着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讯作者:于飞龙)

参考文献

[1]李保义,宋志军,白涛,潘汉东.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07(08):23-25.

[2]孙宗鲁.乳癌当代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32.

[3]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62.

通讯作者简介

于飞龙(1988-),男,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吉林省春光康复医院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药。

相关热词搜索: 乳腺癌 新时期 发病 危险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