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排螺旋CT结肠癌的诊断及CT表现

多排螺旋CT结肠癌的诊断及CT表现

时间:2025-08-01 06:03:30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CT表现。方法 收集2002-2007年经纤维结肠镜或/和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28例患者进行CT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肿瘤部位准确率为100%,CT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为90%,CT可见癌变部位囊壁增厚、僵硬、浆膜面毛糙、肠腔狭窄,肿块较大时其内还可检出小气泡或/和液体,Ⅲ期以上结肠癌尚有邻近器官浸润、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结论 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对确定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及判定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结肠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结肠癌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检查手段目前仍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内窥镜为主。由于CT检查的普及,以不明原因腹痛、贫血、腹部包块待查而行腹部CT扫描,从而发现结肠癌的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虽已确诊,仍行CT检查了解病变范围。迄今为止,有关结肠癌的CT诊断报道甚少。本文对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CT表现。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本院2002-2007年经纤维结肠镜或/和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的28例进行CT回顾性分析。CT扫描仪为美国GE 4排螺旋CT。检查方法为CT扫描前1 d晚上开始禁食,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5%泛影葡胺500~600 ml,自膈顶至下腹或盆腔进行扫描,层厚5~10 mm,层距5~10 mm。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即采用团注法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40 ml。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8例结肠癌,年龄31~77岁,平均56岁;男22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3.7∶1。临床症状:腹胀、腹痛20例,血便16例,大便习惯改变6例,发热2例,贫血8例,腹部肿块15例,急性肠梗阻1例,乏为、消瘦28例。B超:检查19例,16例(84.2%)探及腹腔内实质含气肿块,呈“假肾征”,提示结肠癌,1例显示低位肠梗阻,1例误诊为前列腺癌,1例漏诊。CEA测定:检查4例,仅1例(25%)CEA>20 ng/ml。结肠内窥镜:检查22例,均诊断为结肠癌(100%)。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9例,8例诊断为结肠癌(88.9%),1例漏诊。CT:28例中,24例诊断为结肠癌(85.7%),1例误诊为前列腺癌可能,3例漏诊。手术:18例行手术探查,术中探及肿块位于升结肠4例,肝曲5例,横结肠3例,脾曲2例,乙状结肠4例。结肠受侵长度约4~12 cm,平均7 cm。根据Dukes改良分期法[1],分为Ⅱ期7例,肿瘤浸润肌层,无淋巴结转移,Ⅲ期7例,肿瘤限于或穿过肠壁,并伴淋巴结转移,Ⅳ期4例,伴远处转移,未见Ⅰ期病例(肿瘤限于黏膜层)。病理结果:腺癌25例(低~中分化10例,中分化8例,中~高分化3例,高分化4例),黏液腺癌2例,腺鳞癌1例。

2.2 CT表现

2.2.1 部位分布 升结肠5例(17.9%),肝曲8例(28.6%),横结肠3例(10.7%),脾曲3例(10.7%),降结肠1例(3.6%),乙状结肠8例(28.6%)。

2.2.2 结肠病变 长度约3~10 cm,平均6 cm。

2.2.3 肠壁浸润情况 13例(46.4%)显示肠壁环形或半环形增厚,厚约0.6~2 cm,平均1.6 cm,密度均匀,CT值29~35 Hu,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CT值50~57 Hu。15例(53.6%)显示肠壁分叶状肿块突向腔内或/和腔外,肿块厚约1.5~8 cm,平均3 cm,密度不均,CT值21~42 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值30~58 Hu。肠壁局部或广泛僵硬9例(32.1%)。肠壁浆膜面毛糙,见长短不一条索状影23例(82.1%)。所有患者均见肠腔不同程度的狭窄(10%)。

2.2.4 病变近端扩张、积气、积液的肠梗阻征象2例(7.1%)。

2.2.5 与邻近组织、器官粘连、浸润15例(53.6%)。其中胃2例,胰腺1例,肝1例,肠8例,网膜1例,腹壁3例,膀胱4例,子宫2例,前列腺1例。

2.2.6 淋巴结肿大 8例(28.6%),其中腹腔淋巴结肿大3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盆腔淋巴结肿大2例。

2.2.7 远处转移 4例(1.43%),均表现为肝脏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2.3 CT分期 据Thoeni和Moss制定的CT分期方案划分[1]:Ⅱ期9例,肠壁增厚>0.6 cm,局部无浸润,Ⅲ期14例,肠壁增厚并向外浸润但无远处转移。Ⅳ期5例,并远处转移。未见Ⅰ期病例(腔内肿块,壁无增

厚)。

3 讨论

3.1 结肠癌的诊断 本组病例显示肠癌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部位多位于结肠曲及乙状结肠,右半结肠癌多以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腹痛、贫血等症状为主诉,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腹部包块、大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等。B超、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肠内窥镜检查在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能明确显示病变及其部位,造影检查尚能清晰显示结肠受累长度及肿瘤腔内生长情况,内窥镜检查能获明确病理结果,但它们对于肿瘤突破浆膜向外的直接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肝脏等的转移情况均不能很好显示。本组外周血清CEA测定阳性率极低,与文献报道相符[2]。CT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病变的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CT-手术、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内窥镜对比分析,发现CT显示肿瘤部位的准确率为100%,显示结肠病变长度时,升、降结肠及肝曲、脾曲由于肠管位置较恒定,故该部位的准确率较高,而横、乙状结肠在腹腔内位置及形态变动较大,因而CT显示病变长度时略低于手术显示的实际长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T对结肠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显示率较低[3-4],不易检出小的但已转移的淋巴结,也不能分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为炎性反应或转移所致,但由于淋巴结转移时,肿瘤多已突破浆膜浸润周围组织器官,因此,CT分期与手术分期的符合率仍较高(本组为90%)。

3.2 结肠癌的CT表现 本组28例结肠癌患者CT上呈现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恒久的肠壁环形、半环形增厚或呈分叶状肿块,壁厚>1 cm,长度>3 cm;②肠腔不规则狭窄,呈线状、裂隙状、条带状或小圆形,部分出现近端肠梗阻征;③增强扫描肠壁轻度均匀强化,肿块较大并坏死时,则出现不均匀强化;④肠壁可部分或广泛僵硬,浸润浆膜时,则显示浆膜面毛糙、见长短不一的条索影或呈絮状,此征象提高窗宽达350~400 Hu显示更佳;⑤有时肿块较大,难于确定病变来源时,我们认为此时若在肿块内发现小气泡或/和液体,则结合临床,仍可作出结肠癌的诊断;⑥Ⅲ期以上结肠癌尚可见到邻近组织器官的浸润、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等。

3.3 结肠癌的CT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本组CT漏诊3例,误诊1例,3例漏诊病例分别以贫血、左肾结石并积水、脾大为主诉要求CT扫描实质器官。CT医师阅片时仅注意观察实质性器官而忽略了对肠管的观察。术后阅片时,发现片中均显示了结肠壁的半环形或环形增厚,均为Ⅱ期结肠癌。而1例误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则因临床疑为前列腺癌而重点行前列腺扫描,扫描部位较低,忽略了对乙状结肠的扫描及观察。因此,我们认为,在阅读腹部CT片时,除对实质器官的观察外,还应同时注意对腔脏器的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资料,以提高CT对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全身CT和MRL.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700.

[2] 孙念绪,马宏敏,蒲永东,等.测定大肠癌腹腔渗液中癌胚抗原的临床价值.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07-110.

[3] 周康荣.腹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50.

[4] Keeney G,et al.Computed tomographic evaluation and staging of cecal carcinoma.Gastrointest Radiol,1989,14:65.

相关热词搜索: 螺旋 诊断 结肠癌 表现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