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

闽西永定土楼的病害调查与保护对策

时间:2025-08-02 12:07:08 浏览次数:

zoޛ)j馟iimM]4MxiiiMytvmN׭^^zm{}<ߍ}]6}]N4M}v_iivi׭4馝O5viߏmvyu^:viiiwiן^umtӍMm}35_V]6i駮v}<vo|ըky报告[21],发现温暖潮湿地区的木材主要受木腐菌的损害,木腐菌大致可分为变色菌、褐腐菌、白腐菌、软腐菌等几类。变色菌主要以木材薄壁细胞组织内的糖类和淀粉为营养物质,破坏木材细胞壁,一般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木材的力学强度,但如果长期腐蚀也会引起木材软腐。褐腐菌分解木材多糖,使腐朽木材呈褐色,易产生纵横向的裂纹,降低木材的密度和强度。白腐菌同时分解多糖和木质素,使木材呈白色海绵状或蜂窝状,表面凹凸不平,粗糙断裂。软腐菌分解细胞壁中的多糖,能使细胞壁形成空腔。其他细菌对木材的损害会比木腐菌轻,但也会使木材变色。除了微生物病害,还出现了白蚁、钻孔虫(土蜂)、老鼠、鸟类等对土楼木质构件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为防止土楼中木质构件继续糟朽,可在加固剂中加入防霉防腐剂,也可以在加固后,在表面封护剂中加入防霉防腐剂,使木质构件表面形成一个防霉防腐层。木质构件的防霉防腐剂一般使用“霉敌”、BM木质构件防霉防腐剂及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防腐防霉杀菌剂(又叫多菌灵),以达到防霉防菌的目的。对木质构件危害最大的白蚁和钻孔虫,一般采用氯丹、七氯、微生物疫苗白蚁灭杀剂及杂酚油白蚁灭杀剂[22]。

3.4 加强居民对土楼的保护意识

永定土楼一直是当地客家人居住的房屋,为了减少原居民对土楼的人为破坏,需要当地政府的管理部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宣传,使居民认识到土楼是客家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提高居民对土楼的认知感与自豪感。当地政府在宣传土楼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原居民的居住环境。圆形或方形土楼总有一半是西北朝向,房间进深有限,炎夏的阳光直逼室内;每户之间仅有一层薄板分隔,毫无隐私可言;土楼内没有厕所,尿桶被敞开放置于过道上;院子中间还会饲养鸡、鸭、猪、狗等家畜,加上排水设施落后,厨房和洗涤用水常常会释放难闻的味道[23]。土楼是客家人的生活居所,一座或一群没有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只是一份客家人留下来的历史遗产,而只有当地客家人居住在土楼里,土楼才会被激活成客家文化的“活化石”。要想真正做到原居民对土楼的保护与管理,除了加强对土楼的保护政策与历史价值的宣传以外,还要从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的角度去切实改善土楼的居住环境,增设厨房、卫生设施,改造电路,增加上下水管道,让居民从内心愿意去居住、爱护、管理及宣扬客家土楼。

同时,还要协调好土楼的本体保护、旅游开发与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落实当地县、乡、村党委负责制,对于被包围、被废弃、被破坏的土楼,应尽量恢复本体原貌与整体布局,土楼周围的现代建筑规划要充分考虑土楼的本体安全和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学者对土楼进行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深入发掘土楼背后的人文科学价值,实现土楼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科学效益相结合。

4 结语

土楼作为客家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对永定初溪、高北、洪坑三处土楼群的病害调查结果显示,土楼夯土墙出现裂隙、粉状剥落、自然风化,墙皮出现起翘、脱落,木质构件发生开裂、变形,并伴有霉菌、蛀虫及老鼠等生物病害,严重影响土楼的本体安全和艺术价值。原居民对土楼的改造与废弃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土楼的安全稳定性。

结合永定土楼的病害特征和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建议对夯土墙采取必要的灌浆加固、防水封护,对木质构件采取加固、防腐、防霉、防虫处理。同时,为了加强原居民对土楼的爱护,除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土楼文化价值的宣传工作外,还应将原居民的居住环境改造与土楼保护相结合,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切实地改善土楼原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原居民对土楼的认知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土楼探秘[J].中国文化遗产,2005(1):8-29.

[2]胡大新.永定客家土楼[J].中国文化遗产,2005(1):30-41.

[3]杨宝,宁倩.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保护对策——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J].华中建筑,2007(10):162-165.

[4]丘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5]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J].中外建筑,2006(6):50-51.

[6]曾启鸿,袁书琪.永定土楼生态博物馆建设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91.

[7]陈绍锋.永定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1999(1):4.

[8]上善,温志宏.闽西永定土楼——客家人的方圆世界[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2):77-79.

[9]林成博.舌尖上的古建材料[J].大众考古,2017(1):76-79.

[10]李伦,张卫.永定县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建议[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2):5-9.

[11]张惠莲,杨强华.永定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福建气象,2013(2):24-28.

[12]赖惟永,苏秀琴,林乙煌.福建土楼木结构材料现状的初步研究——以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的部分土楼为例[J].广东建材,2010(8).

[13][18][22]王惠贞.文物保護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4]郑利平,席周宽,武仙竹,等.重庆地区馆藏木质文物病害调查与保护[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80-86.

[15]袁传勋.土遗址保护材料综述[J].敦煌研究,2002(6):103-105.

[16]杨福巍,张秉坚,潘昌初,等.以糯米灰浆为代表的传统灰浆——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1):1-7.

[17]安静平,魏国锋.歙县石坊的病害调查和保护对策[J].南方文物,2013(4):168-172.

[19]郭庆中.有机硅氟建筑防水防尘材料的研究与开发[R].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

[20]王朝勋.沿海地区夯土长城防风化保护研究——以山海关长城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5.

[21]兰云龙.浙南主要针叶树木腐菌调查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通讯,1990(2):29-32.

[23]葛剑雄.土楼保护利用莫丢了“土气”[N].东方早报,2008-07-10.

【作者简介】胡飞(1985—),男,讲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钟志良(1994—),男,本科,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9040)、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基地课题(PJW130031910)资助。

相关热词搜索: 永定 病害 对策 闽西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