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市石门山镇号称全国草莓第一镇,多年连作造成草莓白粉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经济价值。保护地内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条件更适合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传播,受害尤为严重。而连年使用单一药剂进行防治,使得病原菌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生产上急需寻找新的防治药剂。为此,我们选择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旨在为草莓白粉病的防治筛选安全、有效的替代药剂。
关键词:保护;地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75%肟菌·戊唑醇WG(德国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该药剂为低毒内吸性复配杀菌剂,既具有保护作用,又具有治疗作用,对包括草莓白粉病病菌在内的大多数病原真菌均有良好的活性。
50%醚菌酯WG(德国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该药剂不仅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同时兼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与其他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且比常规杀菌剂持效期长。
10%苯醚甲环唑WG(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该药剂为三唑类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白粉病、黑星病、褐斑病、锈病等病害。
25%三唑酮WP(德国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该药剂为三唑类杀菌剂,是当地长期使用的防治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药剂,在试验中作为对照药剂。
75%百菌清WP(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该药剂为保护性杀菌剂,也是当地长期使用的防治药剂,在试验中作为对照药剂。
2.试验方法
试验在曲阜市石门山镇屈家村草莓保护地进行。供试草莓品种为丰香,属易感白粉病的品种。设5个药剂处理,1个清水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药剂处理面积为20㎡,空白对照小区面积为10㎡,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内草莓植株长势基本一致,区域内草莓白粉病自然发病。
草莓白粉病初见病斑时进行第1次施药(2014年2月16日),采用背负式喷雾器,连续喷洒3次,每次间隔7d。为防止施药时不同药剂相互影响,小区之间用塑料薄膜隔开。
每次药后7d,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取5个叶片,按通用病情分级标准(SES值)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各处理之间病害防效差异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 谷军. 草莓白粉病防治技术[J]. 中国果树. 2003(02) .
[2] 徐鞠晖.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 江西农业科技. 2003(03).
[3] 陈啸寅,吉沐祥,韩艳丽,谢春芹,付宁,刘清杰,王艳. 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 2003(05) .
[4] 迟晓红,李光武,郭彩霞. 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山东农机化. 2000(11).
相关热词搜索: 白粉病 药剂 草莓 防治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