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且末县梭梭白粉病的发生面积由小到大,已危及梭梭的生存与发展,若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与蔓延,将会对梭梭的生长和且末县的防风治沙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关键词:白疯病;害虫;防治技术
1 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梭梭(Chenopodiaceae)属于藜科梭梭属, 小乔木,有时呈灌木状,高1~4m,树皮灰黄色,干形扭曲,枝对生。当年生枝纤细,蓝绿色,直伸,节间长4~6mm,2年生枝灰褐色,有环状裂缝。叶退化成鳞片状,宽三角形、对生、稍开展、先端钝,腋间有绒毛。两性花,单生于2年生枝条的短枝叶腋内;小苞片宽卵形,边缘膜质;花被5片,矩圆形,花后增大,果实自背部先端之下1/3处生膜质翅;翅半圆形至近圆形,宽5~10mm,平展,有黑褐色纵脉纹,全缘或稍有缺刻,基部心形;花被在翅以上部分稍内曲,并围抱果实。胞果半圆球形,顶部稍凹,果皮暗黄褐色;种子扁圆形,直径2.5mm。
梭梭多生长在气候极端干旱的大陆性地区,年平均温度2~11℃,1月平均温度-8~-18℃,7月平均温度22~26℃,极端最高温度42℃,极端最低温度-42℃,年降水量30~200mm,甚至更低。梭梭不仅能生在干旱荒漠地区、水位较高的风成沙丘、丘间沙地和淤积、湖积龟裂型粘土,以及中、轻度盐渍土上,也能生长在基质极端粗糙、水分异常缺乏的洪积石质戈壁和剥蚀石质山坡及山谷。梭梭具有冬眠和夏眠的特性,喜光性很强,不耐蔽荫,抗旱力极强,根系发达,在气温高达43℃,而地表温度高达60~70℃,甚至8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抗盐性很强,幼树在固定半固定、土壤含盐量0.2%~0.3%的沙丘上生长良好,而在含盐量0.13%以下时反而生长不良。开花期在7月份,结果期在9月份,种子成熟在10月底~11月份。
1.1 寄主、分布与危害
梭梭白粉病分布于新疆荒漠梭梭林,在且末县普遍发生危害。寄主有梭梭柴和白梭梭,梭梭白粉病主要危害梭梭的同化枝,罹病的嫩枝失去光合作用机能,导致整珠梭梭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1.2 发病症状
感病初期梭梭同化枝先端一段由绿色变成淡黄色或黄绿色,并出现水肿现象。之后病斑处长出白色粉霉,呈毡絮状,受害严重的整个同化枝被白色粉霉覆盖。发病后期,在白色粉霉中出现淡黄至黄灰色的小圆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导致被害的枝条最后枯死。
1.3 发病规律
梭梭白粉病主要靠风力和动物身体的移动进行传播。梭梭白粉病多发生在风口处,主要为害梭梭嫩枝,易得难治。其病原菌以闭囊壳在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由闭囊壳释放出子囊包侵染新的同化枝,是当年的初染源。当年受害枝上的白色粉霉中形成的分生孢子,在梭梭生长期间发生多次再侵染,进一步扩大危害。8月份是梭梭白粉病扩展延期,危害明显加重,9月份闭囊壳形成,9月下旬病情减缓,病原菌以闭囊壳越冬。从发生的区域来看,地势低洼和潮湿的地段梭梭发病重,沙丘上的梭梭发病轻。梭梭长成灌丛状,萌发的枝条多而密集,利于白粉病发生。
2 梭梭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根据梭梭的生长情况,干旱时适当浇水,以增强树势,促使枝条健康生长,减少侵染。
2.2 人工除治
根据梭梭白粉病的发病规律,组织人员采用人工疏除过密枝和病枝,清林或疏伐病株,剪除病枝,并统一集中后挖坑焚烧深埋或运到林外焚毁处理,将梭梭白粉病控制在最小的危害程度。
2.3 化学防治
梭梭白粉病在7~8月份期间容易发生,严重时同化枝上形成白粉层。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一是在发病初期用石硫合剂药液喷洒,每隔10 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二是用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3000倍液或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 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参考文献
1 英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 英胜.新疆特色林果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手册[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3 刘奇志.新疆果树病虫害防治及农药使用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 王爱静.新疆林果花草蚧虫及其防治[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陈尚进.新疆林果病虫害及天敌图说[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舒丹丹)
相关热词搜索: 白粉病 综合防治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