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5-07-31 18:56:48 浏览次数:

摘要 介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包括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锈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粘虫,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6-0121-02

近年来,发生在滨州市小麦生产中的有害生物种类逐渐增多,如小麦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锈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赤霉病等主要病害及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粘虫等主要虫害,这些小麦病虫害流行速度快,受害面积广,损失较大。现针对滨州市当前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 小麦白粉病

1.1 症状特征及发生规律

近年来,由于田间麦株群体的增加、麦田水肥条件得到改善等原因,小麦白粉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白粉病主要由麦类白粉菌引发,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也危害茎和穗。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在温度15~20 ℃,相对湿度大于70%,小麦种植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1]。

1.2 防治措施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注意氮、磷、钾肥的科学搭配。三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四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五是药剂防治。可用0.03%(有效成分)粉锈宁或用75%萎锈灵150 g或100%萎锈灵100 g拌麦种50 kg;也可以用20%粉锈宁乳油300~450 mL/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g/hm2对水750~900 kg/hm2喷雾。

2 小麦全蚀病

2.1 症状特征及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2]。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时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很少。轮作地块,病菌随寄主的消失,病残体的分解而死亡,发病较轻。相反,连作地发病较重。

2.2 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轮作换茬,坚持1~2年换种1次非寄主作物,如水稻、棉花、烟草、薯类、甜菜、蚕豆、豌豆等;二是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三是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 g拌100 kg种子。小麦播种后20~30 d,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 g/hm2对水900 L/hm2,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3]。

3 小麦锈病

3.1 症状特征及发生规律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类型。其中,以条锈病危害性最大,叶锈次之,秆锈发生较轻。受侵染的叶片、茎秆或颖壳上产生铁锈色的病斑。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重,反之则轻。

3.2 防治措施

在农业防治上要适期播种,播种不要过早,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以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在化学防治上,可用25%科惠乳油600 mL/hm2,或25%锈白克乳油900 mL/hm2,或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喷雾,重病田隔7~10 d进行二次喷药。

4 小麦根腐病

4.1 症状特征及发生规律

主要症状是发病麦田呈现成片黄化,麦苗瘦弱,次生根褐色腐烂,地下茎和叶鞘上产生褐色病斑,基部叶片黄化干枯,病叶自下而上发展。种子和土壤带菌量大、品种抗性差、土壤湿度大、温度低易诱发该病发生[4]。

4.2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上,小麦根腐病发生严重地块可与豆类作物、油菜、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药剂防治上,用20%三唑酮乳油50 mL或12.5%全蚀净水悬浮剂100~150 mg对水2 kg,拌麦种50 kg,也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成株发病初期,可喷洒恶霉灵1 000~1 500倍液进行防治,连喷2~3次。

5 小麦赤霉病

5.1 症状特征及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又叫红头瘴、烂麦头,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但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性最大。小麦抽穗至灌桨(尤其扬花期)内雨日数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抽穗扬花期遇3 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可能发生严重[5-6]。

5.2 防治措施

在农业防治措施上要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根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多雨季节,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防止倒伏[7]。在化学防治上,可在开花至灌浆阶段力争在无雨天施药,喷药次数多少可根据品种、天气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不超过3次。喷到植株上的药液干后遇雨,一般不需补喷。应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750~900 kg/hm2喷雾。

6 麦蚜

6.1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征

麦蚜俗称腻虫,属同翅目蚜科。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蚜1年可发生10~20代。蚜虫是滨州市小麦生长中后期的重要虫害,也是小麦一喷三防的主要防治对象。其危害主要是大量聚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及穗部,吸取汁液。前期危害造成麦苗发黄,影响生长,后期危害造成麦叶发黄,影响光合作用,导致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6.2 防治措施

当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要及时防治,并混配杀菌剂和叶面肥进行。选用10%吡虫啉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75~450 g/hm2;或用菊酯3 450 mL/hm2混配吡虫啉150 g/hm2。

7 小麦红蜘蛛

7.1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征

小麦红蜘蛛俗名火龙、赤蛛、火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小麦红蜘蛛是滨州市小麦春季常发性害虫,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二者均进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小麦,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汁,首先为害小麦下部叶片,而后逐渐向中、上部蔓延。受害叶上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以后随红蜘蛛增多,叶片出现红色斑块,受害叶片局部甚至全部卷缩,变黄色或红褐色,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穗小粒轻,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严重时整株干枯。

7.2 防治措施

一是用1.8%阿维菌素3 000~5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均匀喷雾,药液用量1 125 kg/hm2,注意16:00以后用药效果较好。二是用1.5%乐果粉剂22.5~30.0 kg/hm2进行喷粉。三是用40%乐果乳油1 125 g/hm2拌细土300 kg/hm2,均匀撒在田间。

8 小麦粘虫

8.1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征

小麦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俗名五彩虫、麦蚕等。主要为害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 其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粘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和生长发育。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取食花蜜以及蚜虫等分泌的蜜露、腐烂果汁及淀粉发酵液等。粘虫对糖醋液的趋性很强[8]。

8.2 防治措施

一是在田间设置稻草把、糖醋液或性诱剂,诱杀成虫;或在成虫盛发期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成虫产卵数量。二是在低龄幼虫(3 龄前)盛期,麦田有虫9万头/hm2时,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 mL/hm2,或25%除虫脉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750 mL/hm2等,对水750 kg/hm2喷雾防治。

9 参考文献

[1] 郭东林,彭一良,汪慧,等.我国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09-10312.

[2] 孙静,宋玉立,何文兰,等.小麦全蚀病及其病原菌研究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10(5):134-137.

[3] 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等.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1(1):26-27.

[4] 李可凡,袁方.小麦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5):58-59.

[5]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6] 宋玉立,何文兰,杨共强,等.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

[7] 赵艳.2012年沈丘县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3(5):25.

[8] 高婷婷.涡阳县小麦主要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85,187.

相关热词搜索: 病虫害 小麦 防治措施 规律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