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

时间:2025-07-30 20:54:07 浏览次数:

【摘 要】据统计,在中国有10~15%的产后女性受到产后抑郁的影响,产后抑郁不管是对母亲还是婴儿所造成的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产后抑郁会损害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交流,导致婴儿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显著增加,产后抑郁症伤害的不仅仅是产妇自身,更会对婴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对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抑郁;激素;进展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 PPD)是产妇分娩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着约10%~15%的女性【1】。产后抑郁症发病机理还没有明确验证,大多数观点认为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后由于产妇体内激素分泌异常、遗传、周边环境或是社会等因素造成产妇情绪和心理上的反复变化,是一种精神症状性抑郁【2】。产后抑郁主要包括产后心绪不良、产后抑郁症以及介于心绪不良及产后抑郁之间的产后抑郁状态【3】。产后抑郁的发病期一般是在产后6周左右,持续时间约为半年,对于症状严重的可持续1年以上。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着产妇及其家庭,尤其是对于经济状况不良及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女性来说负担更高【4】。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产后抑郁症的重视,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理论研究对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1 产后抑郁的危害性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对母亲、家庭及孩子均是不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产生长期的影响【5】。对于产后抑郁的妇女来说,由于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会造成子宫收缩无力,很大可能会造成产后出血的发生,危及生命安全。此外,处于产后抑郁症状态的妇女,易出现自杀倾向。对于孩子来说,母亲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成长和行为认知的培养也将造成巨大的影响。鉴于这些严重的后果,对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对患有抑郁症的产妇进行治疗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

产后抑郁症是多因素引发的,只有充分了解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才能对产后抑郁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才能有效的制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生理因素

产后心绪不良起病时间一般在一周内。丛晓银等人【6】的调查结果显示,产后心绪不良的发生率为23.7%。产后心绪不良与内分泌失调及神经递质系统分紊乱有重要关系。内分泌失调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产妇产后分泌减少所致。研究发现,雌激素分泌的改变降低了大脑内及内分泌组织中的儿茶酚的含量,从而引起神经递质的改变,造成产妇心绪不良。孕激素水平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部分研究显示孕激素水平的下降与抑郁量表存在正相关【7】。王丽华的等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雌二醇、催乳素、孕酮、五羟色胺水平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8】。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在2~5天内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产妇产后第二天体内皮质醇水平显著增加【9】。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变化可促使产妇患产后抑郁症。最近的研究指出,甲状腺功能衰退也可能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因素【10】。

综合以上,产后的新母亲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活动时刻变化以利于促进妊娠、分娩等的正常发展。而如果产后这些激素分泌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则会导致神經递质的分泌行为也发生改变,将会更容易产生抑郁症。

2.2 遗传因素

在遗传学上,产后抑郁症被认为是一种内源性的抑郁症,所谓内源性抑郁症就是指由生物遗传因素所引起的抑郁症。有资料显示,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的概率较高,有家族产后抑郁症病史的产妇,患病概率更高【11】,这说明产后抑郁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产性,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此外,有重症抑郁史、情感性障碍病史或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史的女性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12】。

2.3 心理因素

2.3.1 个性因素

产妇患产后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妇的心理因素。对于孩子的期望程度影响产妇的情绪。如果孕育只是意外,那么这会导致产妇心理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出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相反,如果产妇非常在意孩子,为孩子的孕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孩子的出生就会占据她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她会全心地投入到照顾孩子的“工作”中来,而这种“太在意”的心理,会给产妇带来焦虑感。而孩子的外貌和性格,经济上带来的拮据和生活方式上造成的变化等让产妇难以招架时,产后出现抑郁的可能性更高【13】。

如果产妇是一个性格不成熟、内向、社交能力较弱的女性,或是产妇本身罹患其他躯体疾病将增加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概率。此外,如果产妇在妊娠期遭遇生活打击,如遭遇失业或是缺乏来自家庭、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丈夫的关爱,都是发生产后抑郁的诱因。李桂云【14】等人研究指出,孕期焦虑情绪、孕期抑郁情绪等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3.2 角色和生活习惯改变

在分娩期后,从没有做过母亲的女性突然感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孩子的护理、喂养都是棘手的、难以对付时,产妇会在心理上产生畏惧和排斥感。以前孕妇是家里的照顾重点,可婴儿的降临,家人的重心转移到婴儿身上,这会使产妇有失落感,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另外,由于没有经验,即使孩子有轻微不适,都会引发其恐慌。对于喂养无法得心应手,她们感到不能胜任母亲这一角色【15】,缺乏安全感,易指责自己,常常失去控制而哭泣不止,这反过来又会加剧自己的内疚感。如果周围的环境对此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或缺乏理解,其会因此变得孤寂,情绪沮丧和焦虑,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在产后种种不利的情绪刺激下,产妇要承受角色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果情绪无法排解,抑郁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2.4 母儿结局的影响

2.4.1 母亲产时、产后并发症

母亲产时、产后并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如果分娩时发生死胎、畸形儿等特殊情况,将会增加产妇心里负担,诱导产后抑郁的发生。另外,如果分娩时产妇准备不足,分娩过程中产生的痛苦会加大产妇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对产妇产后恢复将会不利。而对于罹患其他躯体疾病亦或是有身体残疾的产妇在产后也相对容易发生抑郁症。此外,产妇在产后身体状况异常,如感染、发热等其他病症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概率引发抑郁。

3 护理研究进展

3.1 产前护理

(1)加强产前护理及教育

妊娠期加强对产妇的心理疏导有助于产妇了解该过程正常的心理变化,使其对分娩过程有较清楚的认识,并为分娩过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护士能够很好地解答产妇对于分娩过程的疑问,并指导其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使产妇从中能够得到相关的较为专业的保健知识【16】。妊娠期的教育能够很好地降低抑郁,因此孕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积极摄取或参加医院举办的生殖健康教育,利用图像影音及多媒体技术让孕妇在妊娠期掌握婴儿哺育方面的技能,实现角色转换的过渡,以便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母亲的角色。同时,在妊娠期应该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及早发现非正常胎儿能够避免给产妇心理上造成沉重打击,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概率。郑燕等【17】人的临床研究发现,系统化的产前教育能够很好地降低产后抑郁倾发生的可能。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产妇在分娩前,都有助产护士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产妇与助产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后期的分娩。同时,熟悉周边环境,如产房、病房等,也有利于产妇缓解心理压力。产妇入院后助产护士应为产妇介绍责任医师、产区环境以及相关护士,主动加强对产妇之间的交流,认真回答产妇及其亲属提出的相关问题。针对有妊娠恐惧、焦虑等心理的产妇,应加强感情疏导及健康的心理教育【18】。

(3)加强营养

张霞等【19】研究也指出维生素D能有效改善产妇的精神状态,减轻产后抑郁情绪。黎丽等【20】研究发现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中低值组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于高值组。因此,妊娠期加强营养对于减轻抑郁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2 产时护理

3.2.1 导乐分娩

产妇临产时有助产护士及丈夫或亲人陪伴分娩,能够为产妇提供心理支持以及生产指导。为产妇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这有助于分散其注意力达到缓解产妇紧张心理的目的;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给予产妇生理及情感上的帮助,对产妇的丈夫及产妇亲属进行适当的教育,强调家庭和谐及适当的关心与支持对于产妇、婴儿身心健康的作用。尹丽芬等【21】临床研究指出,导乐陪伴分娩有利于初产妇的心理健康,可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严重程度。

3.2.2 分娩后的交流

产妇分娩后,助产护士应与产妇及其家人就产妇的分娩过程进行交流,肯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并强调该过程中产妇所表现出来的压力是产妇分娩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变化。适当的心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助产护士应加强对产妇的教育,使其尽早适应母亲这一角色。干预措施及早启动对于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丈夫的言语及情感交流和支持對于预防产后抑郁症是至关重要的【22】。

3.3 产后护理

3.3.1产后心理疏导

产妇分娩后给产妇及婴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加强心理干预,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我价值感的认识。护士在对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加强母乳喂养优势的宣传,指导其行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及与婴儿身体接触方式。基本的婴幼儿护理知识技能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交流,能够使产妇能够尽快适应母亲这一角色。产后抑郁症最重要的护理在于预防产妇自杀或杀婴【23】,因此护理时应早发现,并做好防范措施,高度警惕产妇的反常行为。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产后护理干预对产妇的心理、协调家庭关系以及调动亲属参与到产妇和婴儿的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产后抑郁症无论是对产妇本身还是其婴儿的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产后抑郁对于产妇家庭及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我们无法忽视这个事实,即许多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并未被及时发现,因此也缺乏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产后抑郁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对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郝瑞军.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9):1315-1317.

[2] 李国达, 张武.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4, 20(5):321- 323.

[3] 郅军. 心理干预对传染性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效果[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2):174-176.

[4] Lara M A, Navarrete L, Nieto L. Prenatal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exican moth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J].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16: 1-10.

[5] 王热爱. 围产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5, 31(4): 56- 58.

[6] 丛晓银, 梅士娟, 邓安民,等. 产后康复女性的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34):5484-5486.

[7] 王丹, 赵瑞珍, 李小黎,等. 补益心脾法对产后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以及雌、孕激素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1):772-776.

[8] 王丽华, 杜莹, 陶新洁,等. 产后抑郁症与雌二醇、催乳素、孕酮、五羟色胺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哈尔滨医药, 2015, 35(6):442-444.

[9] Deligiannidis K M, Kroll-Desrosiers A R, Svenson A, et al. Cortisol response to the 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in pregnant women at risk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J].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16: 1-9.

[10] 張允明, 左彩凤, 柴林强. 产后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 246-247.

[11] 武科, 王红丽. 产后发生抑郁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11):1362- 1363.

[12] 韩鹏.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医学信息, 2015(13):205.

[13] 张盈.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J]. 饮食保健, 2015, 2(12):198.

[14] 李桂云, 叶俊青. 深圳市罗湖区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4):8-9.

[15] 杜静. 产后抑郁症的妇科护理分析[J]. 现代养生b, 2014(6):197-197.

[16] 周红霞. 心理支持联合穴位干预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4(9):139-141.

[17] 郑燕, 罗晓红, 秦艺畅. 系统化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养生b, 2015(9):223-224.

[18] 郑芬, 朱宏. 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45例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8): 52-53.

[19] 张霞. 维生素 D 在防治产后抑郁的疗效评价[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 6(5): 69-70.

[20] 黎丽, 李娅, 黎曼侬, 等.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产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6(6): 765-767.

[21] 尹丽芬, 和春琴, 李燕,等. 导乐分娩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干预作用[J]. 中国妇幼健康, 2015 (2):359-360.

[22] 刘燕, 余杨, 麻宗英. 产妇分娩期间丈夫的支持干预对其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4, 28(6):690-691.

[23] 沈妍姝. 从少阳论治产后抑郁42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6 (1): 117-118.

相关热词搜索: 研究进展 产后 抑郁 护理 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