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案例延伸:创建幸福家庭的陕\豫\甬\穗做法

案例延伸:创建幸福家庭的陕\豫\甬\穗做法

时间:2025-08-02 06:37:58 浏览次数: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细胞。创建幸福家庭,首先要提高家庭发展能力,诸如学习上进能力、生存发展能力、自我保健能力、行为规范能力、奉献社会能力等等,都要不断地提高起来。陕西、河南、宁波和广州等地指导和帮助每一个家庭实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发展致富、文明健康、安居乐业、老少和睦的幸福之家。

1. 陕西:实施母亲健康工程 让计生家庭更幸福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实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创建“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的幸福家庭。一是实施目前健康工程。省政府按照每人20元的标准,由省财政拨付母亲健康工程专项工作经费,对患病者每人再补助20元。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对农村20~49周岁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的检查治疗。二是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公共卫生和妇科病专家确定了七项检查内容,并制订了技术准则、操作程序和质量规范。强化人员培训。省、市、县均成立了由计生、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各地配齐了技术人员并进行集中培训。严格技术管理。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资质管理,做到诊疗设备专人使用,药械试剂符合标准,检验结果真实可靠,服务治疗效果明显。狠抓组织实施。各地以村为单位,对20岁以上育龄妇女逐户逐人进行摸底登记,统一组织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免费进行健康检查。对患病育龄妇女一个月后进行复查;对流动、居住分散造成的漏查人员,组织进行补查。三是建立阶梯式的治疗模式。着重解决好计生、卫生、民政等部门的衔接,对查出的一般性妇科病,由县乡计生服务站给予免费治疗;对比较严重的疾病通过“新合疗”到医院及时治疗;对少数重症病患者,在“新合疗”补助基础上,通过大病救助渠道解决其住院治疗费用。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健康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群众生殖健康状况,对检查结果严格保密。组织相关专家,定期研究妇女健康检查工作,分析全省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掌握全省妇科疾病种类、分布特征等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原因,提出明确的防治方案,纳入当地公共卫生防治和妇幼保健范围。将科普宣传贯穿始终。通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人口学校集中宣传、专家现场讲解、育龄妇女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普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和生殖道感染、乳腺类疾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提高农村育龄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2. 河南:打造“幸福家庭”组合拳

近年来,以幸福家庭行动为载体,抓好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让群众感觉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实惠,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自觉实行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实行计划生育。以奖励扶助机制建设为重点,还结合实际,制订并兑现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奖励优惠政策,并认真抓好落实:通过协调政府财政投入,建立生育关怀抚慰金;通过开展社会募捐,建立计划生育家庭救助金;通过群众个人集资,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互助金,为创建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全省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惠民政策中,计划生育家庭都得到优惠和照顾。为48周岁以下领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每人每年发放生育关怀抚慰金600元。建立省级、市级和县级生育关怀帮扶示范基地,承担帮扶、培训、示范带动计生家庭,提高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任务。在基层组建生产帮扶、生殖健康、亲情服务等志愿者队伍,为计生家庭开展服务。“三夏”、秋收农忙时节,组织生产帮扶志愿者队伍帮助计生家庭抢种抢收庄稼;组织生殖健康援助志愿者队伍,为育龄群众送去生殖健康知识和温暖服务;发动志愿者为计划生育“空巢”家庭当“兵儿女”、“大学生儿女”;组织理事、会员、计生工作人员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3. 宁波:推行“一区多格”、“一县多品”和“一乡多特”、“一村一例”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和宁波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宁波婚育文明论坛上被多次提到,这代表着人口计生工作内容的转变,“家庭幸福”被提到了重要位置。近年来,宁波市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打造“幸福家庭”。一是形成“幸福家庭”创建氛围。利用宁波婚育文明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家庭发展研究,大力倡导“构建家庭视角下的人口计生工作”。确立了“关注本市全人口,贯穿婚育全过程,突出家庭整单元”的工作新理念。开展婚育文明福万家活动,通过优质服务、人文关怀、政策扶助来倡导健康文明的婚育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家庭发展。二是构建“幸福家庭”制度体系。首先是完善帮扶制度,不断扩大扶助范围,奖扶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以上。其次是健全服务制度,围绕人生“五期”,分别提出“让每一个新婚家庭生个自己想要的宝宝”、“让每一个少男少女都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少育育龄妇女都能健康幸福”、“让每一个老年人活出更多风采”等目标,开展项目化实施,提供生育、生产、生活服务。最后是建立均等化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推行免费宣传教育均等化、免费四项手术服务均等化、免费查孕查环均等化、免费婚检和优生检测均等化、免费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均等化、生育关怀救助服务均等化等“六个均等化”,提供住院分娩救助。三是创新建设载体。推行“一区多格”、“一县多品”和“一乡多特”、“一村一例”。如组建家庭婚育咨询师队伍,为每对有需要的新婚夫妇免费配备一位家庭婚育咨询师,签约提供包括婚、孕、育在内的全过程、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成立PCC宫颈癌疾病规范化诊治项目示范基地,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工作。开设“青春阳光室”、“亲青港湾”谈心室、“美丽绿荫”咨询室等阵地,实施青春期健康项目;成立“魅力年华”服务基地,组建中老年心理、生理健康干预志愿者队伍,不定期为养老院的中老年开展预防疾病、饮食营养、养生健体等保健知识的宣传服务。在城区实施“走进去,走出来”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出资或通过招募义工落实服务员和照护员,为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提供每天一小时的上门服务;建立了带有日托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探索以“政府养老,计生协会送终”的模式,为独生子女夭折家庭的父母养老并料理后事。

4. 广州:建全市首个街区“幸福家庭”指数,共15项指标

2011年6月20日上午,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正式全面启动党员对接共建“千户幸福家庭”活动,率先建立全市第一个街区“幸福家庭”指数,用15项指标考量共建活动的成效。据介绍,南华西街党工委推出共建“千户幸福家庭”大型服务活动,发动辖区党员组成10支党员服务队与77个楼宇党支部对接共建1000户幸福家庭。10支队伍分别由区街党员领导、辖区党代表机关党员、社区专职党员、社区民警党员、街属企业党员、非公企业及辖内单位党员等组成,每支队伍负责联系若干幢居民楼宇,各自选出100户家庭进行结对共建,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南华西街“幸福家庭”指数分为15项细分指标,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进行编制。其中,“居住环境”、“实际收入”和“医疗保障”等物质指标比重加大,“社区服务”、“家庭和睦”、“环境卫生”等为重点考核指标,比较贴近居民群众的生活。15项细分指标根据调查确定所占分数比例,每年根据社会反馈进行微调。“幸福指数”每年在调查基础上向社会公布,正确反映指数的增长(或下降)趋势。“幸福指数”各项指标是考核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共建活动的重要指标,每年结合《南华西街道党员共建幸福家庭手册》,组织居民群众进行调查考核。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 做法 创建 案例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