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辨证用膳

辨证用膳

时间:2025-07-31 18:38:56 浏览次数:

本栏目撰稿人赵霖研究员是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特聘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营养生理等科学研究,著有多本营养学著作。

所谓“辨证用膳”,即指膳食应根据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适当调整。在养生防病中,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食物的选择要与之相适应。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食物也是药物,当然也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归经之说,熟知食物的性味归经,对指导人们的饮食宜忌具有重要的意义。

1.食物的四性

所谓四性,即寒、凉、温和热性(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亦有人称五性)。中医认为,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性寒或凉,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性温或热。《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同样道理,热性或温性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寒性或凉性食品,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也就是说,前者忌吃寒凉性食品,后者忌吃温热性食物。

不懂得食物之性,就很难明白饮食宜忌。清代医学家黄宫绣说得好:“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凡寒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马兰头、枸杞头、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阳气旺盛,内火偏重者食之为宜。同样,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热性或温性食物,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等功效,阳虚怕冷,虚寒之人食之为宜,而热病及阴虚火旺者忌食之。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也就是说,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这又是中医学“天人相应”观的体现。

总而言之,食性犹如药性,饮食宜忌要根据食物之性,结合身体素质、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而灵活掌握,合理选择,科学搭配。

2.食物的五味

五味,就是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把淡附于甘味,把涩附于咸味。

不同的味作用不同。如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近代研究发现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之功。外感风寒者,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对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桂皮等食品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宜饮用白酒或药酒,借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适宜。甘又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若吃甜食过多易发胖,且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酸味收敛、固涩,酸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适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患者食用。但过食酸性食物,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苦味清泄,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的病人服食。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取其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食用。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之功,饮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好处。咸味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之。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蜇味咸,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痰热咳嗽、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食之最宜。海带味咸,有软坚散结作用。猪肉味咸,既能滋阴,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根据“天生一物,必有其用”的道理,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似乎也反映了五味学说与食物的归经理论的联系。《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则对人体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或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如不注意或不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强行多食,百病将由此而生。

此外,传统营养学认为食物的升降沉浮理论也与中药雷同,食物的四性五味学说与升降沉浮也有关,李时珍指出:“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3.食物的归经

食物归经理论依据经络理论而产生,指出了选择食物的针对性,“五味入口,各有所归”,也描述了食物由于五味不同而各归其经的现象。除了上述食物性味学说之外,传统营养学的食物归经理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更为深入和科学。慢性病患者可能体会到,当有肺虚咳喘之时,有经验的老中医往往建议病人吃些百合、山药、白果、燕窝、银耳、猪肺、蛤蚧或冬虫夏草等补品,而不会叫你去吃桂圆肉、栗子、芡实、莲子等,这是因为前者皆入肺经,能养肺补肺润肺,后者皆不入肺经,食之于肺无补;肾虚腰痛、腰酸之人,则常劝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药、桑葚、猪腰子、枸杞子、杜仲等,而大都不会介绍去吃百合、龙眼肉、大枣、银耳、白人参等补品,这同样是因为前者都能入肾经而补肾壮骨,后者皆不入肾经,食之于腰酸、腰痛无补,这就是食物的归经理论。当然,由于心、脾、肾各脏器相互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若患者存在多个脏器虚损的情况,上述不同食物也可以辩证使用。

食物归经也指食物对于机体各部位的特殊作用。食物对人体所起的作用,有它一定的适应范围。如寒性食物,虽同样有清热作用,但适应范围不同,或偏于清肝热,或偏于清肺热,各有所专。同为补物,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以清热泻火的食物为例,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心火,有的偏于清肝热。如梨、香蕉、柿子、桑葚、芹菜、莲心、猕猴桃均为寒凉食物,但梨、柿子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葚偏于清肝虚之热,芹菜则偏于清肝火,莲心偏于清心热,猕猴桃偏于清肾虚膀胱热。其原因就在于食物归经不同。同为补益食品,猪心、龙眼肉、柏子仁、小麦则入心补心、养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药、扁豆、糯米、粳米、大枣入脾胃经,故健脾养胃,脾虚便溏者宜之。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一食归两经或三经。如山药归肺经、脾经和肾经,故凡肺虚、脾虚及肾虚之人均宜食之;桑葚归肝经和肾经,肝肾阴虚者宜之;莲子入心、脾、肾三经,故心虚失眠多梦、脾虚久泻带下、肾虚遗精早泄者,均宜食之。

中医认为食物的养生调理作用,绝非专指珍奇美味,或是所含“营养素”的多寡,而是根据身体素质及四季天时、环境因素,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进行选择。这种科学辩证的饮食宜忌观,在近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很难见到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医营养学极强的实用性。因此,结合食物性、味、归经理论,选择适当的食物配膳,使各类食物相应起到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多方面的功效,同时注重“五味入口,各有所归”,以及食物性、味与人体五脏的特定对应关系,恐怕就是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

编辑/鲁湾

相关热词搜索: 用膳 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