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科学”或“人学”决定了“营养科学”的定义;笔者根据钱学森院士系统论认为营养科学是复杂性科学;并认为,只有在人体生命学生理学,人体生命学心理学,人体生命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上的系统论框架之下才能构成完整的“营养科学”——结构营养学。本文试图回答“营养”的定义问题,提出:营养(包括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是指人体结构与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及此反复被唤醒、催眠的过程中体内运动与体外运动深度结合与平衡,是生命力涌现的重要源头,也是精神、意识、文化介入身心健康的重要门户。本文笔者在钱学森系统论的框架下提出“人体生命学”,并指出“结构营养学”和“形态变化医学”的孪生性,营养治疗就是这两大学科的重要交集。倡导站在生命和整体的高度去看“营养和能量的关系”,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营养科学地图及保健营养解决方案。
【关键词】营养科学;系统论;复杂科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07-03
“营养科学”,或称“营养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人的科学”或“人学”是什么?或者简明地说,人的营养不等同于动物的营养;“人是什么”决定了“营养是什么”。
反过来说,同样行得通:即使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医生依然在告诉他们的病人:营养与他们的健康几乎没有关系;崭新的认识是:“营养就是生命!”、“没有营养,就没有生命!”、“营养不健全,生命就不健全!”,这既是古人“没有性(营养),就没有命”理念的最新诠释,也是营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系统论始终把系统的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把重点始终放在系统整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上,从整体看局部,紧紧把握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质的功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创设的“总体设计部”、“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等等,都突破了单一线性因果论,从而导致科学方法的进一步重大变革,为科学思维提供了新方法。[1]
在和陈信共同署名的《人体科学研究到底怎么做》一文里,钱学森提出:“营养问题,这是人们经验最丰富的领域。人是个巨系统,和客观环境是有交往的,一种交往的途径就是吃进食物,排出废物。研究这个问题的学问就是营养学。对此,也必须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从前营养学涉及的面很窄,而营养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却非常丰富,运用人体科学的系统方法来研究它,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发展人体科学,这是把营养学引入人体科学。”本文试图把营养学从生命的角度引入人体科学,希冀有助于钱老人体科学的完善和发展,丰富并完善人天观。
上个世纪90年代,年过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又重新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我在最近又看到报纸、烹饪杂志上的一些文章,感到人的饮食问题很值得研究。现在,社会上食品制造的管理太乱了,许多对人体有害的食品,也出现在市场上。……所以我觉得……‘吃’跟‘医’同样重要,应该同等看待,实际上古代就有医、食同源的思想。”[1]
笔者根据钱学森系统论提出“人体生命学”,试图回答“生命”和“营养”的定义问题,提出:生命是人体内外结构及其运动的总和,是人的精神、意识介入物质与能量转换及熵增、熵减过程的场所;营养是指人体结构与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及此反复被唤醒、催眠的过程中体内运动与体外运动深度结合与平衡,是生命力涌现的重要源头,也是精神、意识、文化介入身心健康的重要门户。这一定义接近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性科学”。“性科学”的领域另有专文讨论,见2012年12月的《中国性科学》杂志“中国性科学大会会刊”本人署名文章,本文专论“营养科学”,并给出原因如下:
当前,世界医学正在困惑之中,中医和西医对利用营养学的成果实现升级的认识并不清晰,营养学在为医学带来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后又渐渐回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据百度百科:在营养学数据化方面,美国营养学进行了机械化和工具化的演变,并试图以营养素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并进入一个整体和系统研究阶段,通过系统研究思想寻找一个生命密码信息,以指导和反思过去历史中营养学的经验对错。以美国新的金字塔饮食结构为代表,美国金字塔的模式重新回归古典营养学精髓,其中与中国《黄帝内经》提倡的复合思想一致,在细节领域细化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学界认为属于回归自然趋势引发的走向。
笔者继钱学森院士提出把“营养学”引入“人体科学”后,在其框架下,试图从生命的角度再次诠释“营养学”,并提倡一种全新的营养治疗法。笔者认为:营养的缺失与失衡直接影响生命及其结构,对其有双向调节作用。人体生命内部结构-筋骨系统及内部空间一旦走向耗散,其治疗完全离不开营养的配合。营养就是最好的药;但这种药就像建筑的材料,不仅离不开绝妙的配伍,也离不开力的作用,以进行一种每时每刻的人体生命动态结构及重构:这就是食疗的真正含义;在临床上,我在师父刘合群教授、老师崔德顺教授、邓焕玲教授(女)以及众多民间友人身上也发现并整合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功夫推拿手法”,将使食疗的效果倍增。这实际上是“人体生命信息论”(生命信息密码)和“人体生命控制论”的生动实现;通过高端的技能培训能撒豆为兵,让每个人得到益处,并把这种需求建立到每个人的身上去。这将是一次伟大的产业革命:钱老所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东食西渐,中西合璧,东西“通吃”,药食同源,以整个全球化为传播途径,在这个疾病、亚健康和慢病泛滥的时代,对每个人增强以保健营养手段为主、康复医学为辅的有效的自我康复和营养治疗是其中最核心的产业动力。
我及身边的一些患者就是受益于这种“食疗+技能”的病例。本文不仅从“术”的层面考量这种理论,更重要从“道”的层面出发,挖掘其中的重要趋势:“康复医学-个性化营养医学”的时代已经来临。
钱学森通过系统论对科学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他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将人的智慧(科学)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与发挥。他把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美学以及各种人文学科归为“性智”,把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归为“量智”,并提出科学应该是“性智”和“量智”的综合集成。[1]
笔者在钱学森系统论的框架下提出“人体生命学”,并倡导站在生命和整体的高度去看“保健营养”、“生命能量”,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营养科学地图及保健营养解决方案;人体生命学涵盖了科技与人文,并在此高度重建了人体生命学生理学,人体生命学心理学,人体生命学社会学,及相关的科学部门如:人体生命学生物力学、人体生命学领导学等,并认为,只有人体生命学生理学,人体生命学心理学,人体生命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上的保健营养才能构成完整的人体健康。2 营养科学是复杂性科学
“营养”的定义的出发点在于对人的定义,笔者根据钱学森系统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定义,提出:人是人体与生命的奇妙结合,由此得出如下定义:
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生命巨系统。
那么,人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我是谁?这是西方科技用了一个世纪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钱学森院士认为,巨系统的问题皆为复杂性科学的问题。人的科学,即是复杂性科学。营养科学作为人的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如是。
同样研究复杂性科学的普利高津则显示出西方的定量简约:人的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
笔者有幸在钱老系统论的框架下提出人体生命学(简称“人学”),而将生命的定义修正为(耗散)结构及其运动。营养是指人体结构与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及此反复被唤醒、催眠的过程中体内运动与体外运动深度的结合与平衡,是生命力涌现的重要源头,也是精神、意识、文化介入身心健康的重要门户。其目的则是对抗耗散和熵值的提高,开发人最大的创造力,推进人这一个物种的进化。这与古人“食色性也”的判断是完全吻合的;同时,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性”(营养)与“命”(生命)是不分家的,因为营养产生人体生命的最重要、最具创造力的组成部分——精、气、神,并因之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内部结构——脏腑、筋骨框架系统及内部空间的动态结构与重构,人体生命的健康严重地依赖于这一动态结构与重构过程。
换个说法,营养就是你,你只能在营养中重建并结构自我,才能不和那些被你抛弃的食品一样变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俘虏——垃圾;并无二途。
如上所述,笔者提出,人体生命巨系统下隶两大方面(二面。作者注:在提出这个理论之后,笔者发现了北大佘建苏教授所提出来的“体、形”理论,与此二面很类似,但笔者认为,佘先生的“形”和“无形”概念均不足以解释生命这一存在,因其属于物质属性,而适宜于下文所说“三位”中的“一位”。):
一、 人体(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身系统);
二、 生命(人体内外结构及其运动—心系统)。
这两大方面结合、分化为三大子系统(三位):
一、身心系统(包括两方面:自我系统:肉体及其架构、个体健康、爱情、婚姻、家庭等身心子系统,宇宙系统:天地人系统);
二、心灵-价值(信仰)系统(包括两方面:实用价值:职业、金钱与物质、社会价值、公共价值等子系统;精神价值:事业、成就、幸福、认同、信任、信仰等子系统);
三、神意系统(包括两方面:神系统:精神、意志、意识、潜意识、心神(注意力)、思想等子系统;意系统:意象(暗示)、意念(观想)、自律、觉悟等子系统)。
这三大系统,是人的生命力发展与表现的三大方面;是广义的形、气、神三位;又分别对应着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这“三位”并且在不同的维度与层次上不断分化,产生多元化的人生……
故此,笔者谨借用佘教授的概念并加以修正,得到了人体生命学如下关于“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一元二面三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营养科学的完整界定,只有也必须在这一定义框架之下产生:
根据钱老“从性智到量智的综合集成法”,营养科学也应该是从“性智”到“量智”的综合集成。
从生命的角度看“正位”和营养的重要性。
笔者的几位老师均于临床上发现并传承了中华传统医学中“正位”的重要性。从上述人体生命的“三位”来看,“到位,而不越位”原则表明一个现代人的社会属性;人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表明了人的自然属性;“精神返乡、位格生成”代表着人的精神属性。从生命的角度看,对结构的正位则不仅体现在上述“三位”,还体现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的广大而深远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小到一滴水乃至一微克营养素,大到一块肌肉、一块筋结、一块骨头,均存在十分复杂而精微的“位”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形态方面的变化问题,由于错位、越位的情况常有发生,营养不良也常有发生,于是,恶性循环变得难以阻断;因此,“营养”本身即是最好的药,特别是一些重症病人,必须结合高浓度含量的保健食品、高浓度的营养强化功能性食品等,方能尽快奏效。
刘合群教授于2012年3月于《中国基础科学》杂志发表了《宇宙力网理论的建立——对宇宙、人体、疾病新认知》一文,提出“人体力网”理论,完成了他对医学、特别是中医最大的贡献:寻找到物理力学的中介。他认为“存在即力”、“联系即网”,提出“普遍联系”是由于“力网的作用”、“力中有网,网中有力,力与网无法剥离,两者夹揉浑然一体”、“力网是组合,力网构成本身具有了场、具有了能量”,改变人体的受力情况将使其趋向于回归自稳态,进一步支持了“人体生命学”和“结构营养学”理论,也揭示了一个健康成人一辈子所消耗的60吨食物对其自身的深远影响:每一个粒子都在“力网”之中,是挣扎、沉沦,还是顺应、重构……均会完成其代谢,但这个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远不一样的。现代研究表明,人体生命有很强的适应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能对抗电磁力、核力辐射带来影响,更不用说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万有引力和量子力了;不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还能发现几种力,但力网是现实存在的,是物质“普遍联系”的根源。
我师父还提出了人体是由“结构物质”和“流体物质”所组成的观点,结构物质(人体的骨骼、肌肉、筋、脏器等)会发生形变,流体物质会发生漂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就是生命的结构方式和运动方式,结构营养学强调的正是通过营养的手段,来实现这种形变和漂移的可逆性和自稳态,保证人体生命的健康和进化。
笔者强调,结构营养学所涵盖的人体生命的物质属性——精及藉由精而产生的气均受力网的影响。气,包括真空涨落,是宇宙间弥漫的、不均匀的资源分布,不强调位的重要性;力网,在宇宙中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被认识、利用的、无可逃逭的存在,强调位的重要性,在此,网(联系)即是“信息”,力即是“控制”:不管是宏观的电磁力、核力、引力,还是微观的量子力,均要求人找到自身的“位”,位是人自立于宇宙天地之间、力网之中的重要法宝;人的精神、意识只能是藉由力网来实现对精、气的调配和营养的均衡。3 营养科学的新分类
笔者在钱老人体科学框架内提出“人体生命学”,并建议在此理念下重建“人体生命学生理学”、“人体生命学心理学”、“人体生命学生命学”、“人体生命学领导学”等学科;“人体生命学营养科学”为“人体生命学生理学”、“人体生命学心理学”和“人体生命学生命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分类应为:人体生命学营养生理学(结构营养学)、人体生命学营养心理学、人体生命学营养社会学和人体生命学营养能量学。本分类并指出“结构营养学”和“形态变化医学”的孪生性,营养治疗就是这两大学科的重要交集。其具体结构见下图:
4 人体生命学——对“营养”的崭新认识
简截地说:人体生命是人体的一口气和保持、保护这口气的精和神,有这口气就有生命,没有了这口气生命就没有了,精和神也就完了;人体有三宝,就是精气神。
受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学森院士的好友黄顺基教授的启发,笔者有幸在钱学森系统论的框架下提出人体生命学(简称“人学”),而将生命的定义修正为(耗散)结构及其运动。精是人的物质基础,即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基础;气就是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关系基础形态,也是人的社会基础;神是人的心智意识基础,也是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关系的升华。
人的生命理论上和动物是不同的,其来自动物的生命,又高于后者;由于人体的进化和异化仍在进行中,人的生命本身具备一切可能性,但残缺和遗憾也比比皆是。
南怀瑾大师提出《黄帝内经》也是中华传统中的生命“三要义”,即在《举痛论篇》中的:“黄帝问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于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2]笔者试着翻译为现代文,大意为:生命在于天人合一、古今合一、人我合一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之中,这样的生命之道才能不被困惑并推到性与量的极致,才能称为明。
营养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体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营养。稻盛和夫根据对佛教的研究认为:“梵即是行为,是导致现象产生的原因,其结果将表现为现实”[3];笔者认为,行为为“能量”驱使“结构”所至,生命能量就是其中最基础的能量,保健营养(包括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与生命能量之所以重要在于此。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出版人、中国国际医药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赵文祥先生提出“生命驾校”的理念,与海军总医院特聘专家刘合群教授提出的“人体4S大修”的理念不谋而合,对于保健营养和生命能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许,只有和汽车做比较,人们才知道自己对待自己的生命有多么的吝啬、多么的浅薄。“人体4S大修”强调对人体不要轻易进行切割式手术,其理念告诉我们,保健营养需要拿出给汽车做保养的劲头和成本来,才能达到效果;而“生命驾校”的理念则告诉我们,生命如同开汽车,是有自己的法则的,也是有自己的轨道的,不按照其法则办事,就会伤害到自己,进而偏离自己的轨道,给自己或家人乃至周围人带来痛苦和病痛。
保健营养与生命能量,关涉个人、人群乃至社会的生命启蒙,事关国本,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工程。
人体生命学从整体观和系统论的高度去理解营养,掌握其理念,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结构营养学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及营养素的作用。
宏观层面上说,是通过每时每刻对人体的再结构,实现人体生命系统可以平稳上升的自稳态;在这里,体内结构和体外结构同样重要,但人往往为了适应外部事物而扭曲自己的体内结构。比如,吃饭是一个人类绕不过去的系统工程,心平气和是第一要素;掌握并顺应饮食、消化到吸收乃至排泄的健康规律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充要条件。
怎样通过营养来保健?人体生命就是一座大厦,营养就是大厦的一砖一瓦,其中主食(五谷杂粮)营养就是大厦的主体结构;又像一驾汽车,营养不仅保障油路、电路、水路的通畅,还能保障汽车始终行驶在正轨上。
但不合理的饮食就相当于在摄入毒物。
正如我师父刘合群教授所强调的: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是量“出”为“入”,由能排出多少来决定应该吃多少。同时,理顺消化系统的管道,是“拨乱反正”的必由之路,之所以上下不通是因为消化管道里面出现形变,比如爱吃粘食或长期过程中没有嚼烂,出现许多屎球、硬块、肠垢,肛门与肠道出口十分地狭小;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肠道的无序状态,甚至产生轻重不同的肠道扭曲。
刘合群教授更以肥胖为例,提出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肛门象下水道堵塞,大便次数越多证明堵塞越严重。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各种问题。比如肥胖与减肥反弹。笔者于2006年(男性,当时35岁)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减肥,刘教授在我的中脘及关元部位用芒针各扎了一针,并给了我五天剂量的排宿便药,刚刚发福的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显感觉胃囊缩小了,食量比平时小了三分之一,二十五天以后,我的体重从75公斤回到了62公斤,并保持至今。
本文作者之一、著名的硒专家霍志忠用他所研制出来的麦芽硒(每克含硒100微克)也制造了类似的奇迹:李* *,男,76岁,心肌坏死40%,胸腔积水,无法自主呼吸和进食,每天摄入麦芽粉当量800微克硒,二十天后出院。
这样的病例,在刘教授和霍教授及笔者身边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此可知,健康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打断其恶性循环是重中之重。
同样以肥胖为例:一般肥胖(疾病)是可逆的,但胖一斤后再瘦一斤(得个小病并痊愈)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你不再是以前的你了;这个道理放大一点更容易明白,胖一百斤后,你再瘦一百斤试试,谁都知道这不是人能受的事,减下来后你真不是你了。这就是营养,始终相关乎你的存在和生存质量,这也是十分清楚的。
崔德顺教授和邓焕玲教授则从不同侧面让笔者明白了:在此过程中,你的肌肉和筋骨系统已经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或称伤害,只有消除掉这些真实存在的变化或伤害才能让人体生命重回正轨,崔教授并教会了我配合营养健身的重要手法,让我和我的女儿在短短几个月内告别了身体积弱的问题,逐渐走向强壮;而前文所说的“功夫推拿手法”是实现强壮的最简捷的方法之一。但很多时候,必须配合补钙、锌、硒等宏量和微量营养素。
笔者身边最近的一个病例也说明了这一点:蔡* *,女,37岁,肋骨骨折达13处之多,最厉害的地方是左侧浮肋,整体脱离原来的位置,2012年5月21日由于家暴导致,6月10日由邓焕玲教授第一次正骨治疗,后由于邓医生外出,交由笔者治疗。不久,该病号病情不断反复,骨裂处多次重现断痕,时间达到三个月之久,平均三天必须重新再接一次,就在她快要灰心的9月8日,我在为她进行一次完善性正骨治疗后,给她加了每天30克“高钙营养素”和2.4克“锌补晶”(以上产品由天狮集团出品),第三天起呼吸不再有任何阻滞和疼痛感,后来一直没再出现病情的反复。
综上:筋骨这一重要的支撑结构离不开营养素的支持,营养治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有机营养素的作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自然结构状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而且有机营养素不仅是为了人体指标而摄入,而是为了人体生命储备的而强化,人体生命储备则离不开体内结构和体外结构的健康化,因而实现精、气、神与人体内外结构的良性关系。如以钙的摄取为例,则可以发现,许多人的血钙浓度都很正常,但有的人却经不起一点摔打,有的人则相当抗摔打,这与系统的鲁棒性有关,更与钙质在筋骨中的浓度及所导致的筋韧度和骨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说,由于笔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量子力学,因之采用营养学家黎黍匀所写的《系统深度排毒草》一书的认识:
作者认为,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连续的生命过程是由间断的,也就是非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基本事件构成的,那么这种基本事件就可以称为量子事件。从这个角度出发,生命中的量子事件几乎无处不在。以骨折愈合为例:就表现为多细胞层次的量子事件,比如Frost提出骨改建的基本多细胞单位,以及McKibbin提出的初始骨痂反应等。以骨折愈合为例,McKibbin提出的初始骨痂反应实际上是发现了骨折愈合过程的基本量子,骨折愈合过程可快可慢,可进可停都是因为初始骨痂反应实际上是非连续发生的间断事件,否则就无法解释骨折愈合的各种现象。(笔者认为,以上这几点无疑都离不开营养学的支持。)
作者认为量子化不但是物质间能量交换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生命系统内外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基本规律。比如人的各种感觉,包括视、听、嗅、味,触、痛、温热等都是通过神经纤维传入中枢系统的,这种感觉的传入具有明显的量子化特征。
这种推断与本文前面对于“人体生命信息论”(生命信息密码)的认识不谋而合。这里引入一个计算机专用词:“湿件”(此词已经钱学森院士引入系统科学),根据互动百科: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与非知识即非人类要素如物品、自然资源、能源和物质基础设施等“硬件”一起,同为经济增长的投入品。“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如书籍、磁盘、录音录像带等)的知识:“湿件”用叔本华的概念可为“才艺”、也称“技能”(skills)或“只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等等,也是诸多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
在计算机世界里,软件与湿件之间的差异,在于编码化程度的不同。思想可以用言语、符号来表述,而技能则无法形式化,总是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人体生命学把人的生理层面视为“硬件”、心理层面视为“软件”,而将“心-价值信仰系统”和“精神意识系统”的总和视为“湿件”。而“营养”也由之而划分为“物质层面的营养”和“心灵-精神层面的营养”。
在这个层面,只有用心制作的饮食和营养,才能为人提供系统升级、实现其人体生命最大化的可能。观念、认知和精神意识的改变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5 形态变化医学 —— 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
在临床上,这不仅能提升传统的营养医学治疗的效果,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疗效快捷的、安全的临床医学:形态变化医学;以及一种全新的医学方法:从“形变”(人体生命结构改变)到“态变”(人体生命状态改变)的综合集成法。
治疗原理:通过人自身肌肤、筋骨、软组织等调理,消除人体生命结构改变,从根本上、整体提升人体生命状态,恢复并提升人体生命的结构及结构中所葆有的能量,在改善生理的同时,纠正异常心理和认知障碍,进一步消除生理与功能上的障碍,使心理、生理交互影响在临床中真正发挥出来。
治疗手段:针手术+漂浮疗法。
针手术:一种风行世界的针灸疗法,刘合群教授为其开先河者,笔者整合其观点,认为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体内部出现人体生命结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体生命状态改变﹔一般针灸是扎穴位,而“针手术”的传承与发明,是依据物理学的弹性定律。人体除了骨骼的支撑系统,其余组织全部是湿件,湿件组织的特性是本身具有弹性、呼吸作用和记忆功能。当这些处于无序状态的湿件组织受到针灸工具随着呼吸作用适当的介入和推拿作用,自然就会回到并记忆起原始的自然结构状态(自稳态)——健康状态,疾病也就可以治愈。
漂浮疗法:一种风行世界的心理疗法,胡佩诚教授引进,并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了改造。这种漂浮疗法目前正在欧美迅速普及。它使被治疗者漂浮在特制的漂浮液上,治疗师可以通过指导语或特定的音乐、影像等对被治疗者进行心理治疗。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被治疗者可轻松漂浮在液面上,整个身体就像没有边界一样“融化”了。人在漂浮状态下,全身可以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意识进入空白的状态。这对于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头昏、失眠等精神症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漂浮液中的特殊成分具有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痉挛等作用,对于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身心疾病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增订本)[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12;175.
[2]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M].1版.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07:2.
[3][日]稻盛和夫,曹岫云译.活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5.
相关热词搜索: 系统论 营养 科学 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