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響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建筑变迁;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9)03-0035-08
党的十九大报告生动描绘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顶层设计蓝图,为乡村的发展与兴盛注入了活力,乡村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物质社会急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持续推进,差异性文化不断交融碰撞,同时各类矛盾充斥并渐趋异变的时代,乡村建设是否具有生命力,能否实现既定的计划和目标,并非取决于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和社会关注视角的转换,也较少受乡村建设示范点密集对外宣传以及各界名人、各级领导探访考察次数的影响,真正取决于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活秩序的保留以及对农民主体性的尊重。在浮躁且同质化的文化氛围中,既能留存乡村鲜活的文化特质,又能顾及农民的主体意愿和创造性,必将成为乡村建设的应然路径选择。笔者试图以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从“匠心独具”到“千村一面”,再到“自厝同异”的变迁脉络为视角,反映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互动和对立,以期深刻揭示当前传统与现代建筑背后所存在的农民和政府间的多元矛盾。
一、乡村建筑的变迁路径
(一)匠心独具:文化积淀与特质性孕育
乡村社会早期的封闭性为特质性传统文化的生成和孕育提供了土壤。一个健康有序的乡村社会肌体,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灌注。缺少传统文化的乡村社会是了无生趣的,现实中的每一个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1]。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塑造了乡村,而不是乡村建构了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类“匠心独具”的文化表达。传统建筑承载着农民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暗含着智慧、理性、传承、福祉等美好隐喻。在与自然的融合、平衡关系中,逐渐积淀、发展、创新,最终形成自己浓郁的特色,反映特定乡村风貌。例如,贵州黄果树镇石头寨村凭借传统石头形制建筑构造闻名遐迩,这一特质性建筑形式在当地已有600余年历史,得益于当地农民对石头的自然崇拜文化当地农民有原始的石头崇拜。用石建房,他们才能够在此安居繁衍;以石铺盖,他们才能得以安睡。石头寨农民开山取石造房之前,也需要备上雄鸡、刀头、烛、香、钱纸、谷子、利市等上山祭祀石头山神,希望房屋能被赐福。此外,农民会请算命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的福旺之地作为石头房宅基,这不仅避免了占用平地耕地,防止洪涝灾害,更是当地农民传统宇宙自然观的一种体现。。村寨整体建筑由不同石料材质堆砌铺就,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石头建筑的屋顶由薄石片铺搭形成,每一块石片形质均匀,经人力加工塑成外形比例相当的长条形或者正方形。以此为基料,石片间相互覆盖堆砌。村内很早就流传“无石不成寨,没水不落家”的说法。经过农民世代传承以及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石头建筑便成为一种反映地方风俗和族群风貌的传统文化载体。除了石头寨村,还有贵州镇远县爱和村、肇兴镇侗寨、从江县岜沙村等村落,都以木质结构建筑为特色笔者于2016年、2017年暑期先后两次前往贵州黔南州实地调研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情况。。特别是苗族人聚居的村落,因为苗族祖祖辈辈都崇拜树木,视树为神。村内的树木除非修建居住房屋,不得随意砍伐,砍伐之前也须进行一套程序繁琐的仪式。苗族人去世后不立墓碑,以树为碑,直接埋葬在树底下,他们信奉树神能够驱除邪恶,庇佑子孙。苗族人住所都是木料搭建的,俗称“木头房”。
传统建筑的建造一般就地取材,无论是石头房,还是木头房,建房所需料材都源自大自然的馈赠,房屋得以建成离不开农民生存智慧,但最实质的还是这些传统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异质性文化。建筑是文化的承载体,是传统文化的有形表达。传统建筑的特质性象征着文化的多样性与可识别性,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背后都潜藏着差异化的文化认知,这些文化认知的产生源于环境的改造,以及农民对世代生产生活所留传下来的经验、观念、习惯的抽象化、理念化。传统建筑的“匠心独具”反映出农民对自身的文化理解与文化积淀,是对特质性乡村文化的最佳诠释。
(二)千村一面:文化交融与同质性转向
然而乡村特质性建筑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快速消逝。村庄内的农民开始陆陆续续拆毁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取而代之的是附着有现代气息和标志的平房或楼房。这主要包括两类农民群体:一是在外打拼务工然后返乡的农民工群体;二是田地被征收获得高额补偿的农民群体。这两类群体的共同特征是都属农村中的富裕阶层,经济上比较宽裕,手中有一定闲钱。因此,他们模仿城市水泥建筑风格与材质修建了平房,想在农村就能过上城市样态的生活,这也成了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种标志。尤其是在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城市因为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国家政策作出调整,人员的流动限制被放宽,人口的区域限制被打破。大量农民前往城市打工,寻求改变命运、赚取财富的机遇。城市的工作收入确实也远高于农村农业收入。很多农民年轻时进城务工,到年老时再返乡养老,积蓄了一大笔可观财富,这成了他们对传统建筑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现代化改造的动因之一。同时,城市漫长的务工经历也使他们早已习惯居住城市水泥式建筑,而对传统建筑则逐渐冷淡,失去感觉。
相关热词搜索: 谁的 乡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