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陆续投入,其投入程度与加工进度不一致,有关资料如下:
(1)A产品本月完工140件,在产品300件,第1、2道工序的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及期末在产品结存资料如下:(各工序内平均完工程度按50%计算)
(2)A产品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费用资料如下:
(二)课堂表格公式编制与讲解——直观呈现数据计算过程与逻辑关系
第一,教师现场制作费用完工率及约当产量表,解析表中的逻辑以及计算步骤,在演示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约当产量的计算程序。其中在产品的数量均来自已知条件,完工率的计算公式必须通过已知条件给出的各工序完工程度,因此,完工率50%须在表格中加以体现。完工率的计算要区别材料费和加工费,步骤1中材料费的完工率=本步骤材料消耗定额×完工程度/总材料消耗定额;步骤2材料费的完工率=(上步骤材料消耗定额+本步骤材料消耗定额×完工程度)/总材料消耗定额。根据完工率乘以在产品的数量即可求出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因此步骤1在产品约当产量=步骤1完工率×在产品数量;步骤2在产品约当产量=步骤2完工率×在产品数量。对于加工费的完工率计算则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计算公式的同时,自制Excel表,教师核对计算结果即可。
第二,教师现场制作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单,其中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月费用、本月生产费用合计的数据都来自已知表;完工数量、在产品约当产量来自之前计算所得;约当总产量则是完工数量与在产品约当产量之和。而分配率的计算直接运用合计费用除以约当总产量求得,即由本月生产费用合计除以约当产量之和。在得出分配率的基础上,用完工产品的数量乘以分配率得出完工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乘以分配率得出在产品成本,最后将料工费三者相加,得出完成产品总成本以及月末在产品总成本。
(三)结果展示并上传表格——提供课后巩固复习资料
课堂讲解结束以后,教师将最终的结果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工计算与教师通过Excel表计算的结果进行核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领悟到Excel表的简便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教师在公式编制中是否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此外,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知识点,还需要进行课后复习和消化。因此,教师在课后还要做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即将填列完整的Excel表格上传至公共邮箱或学校的网盘,供学生下载复习。还有,学生可以尝试改变已知条件来完成课后习题或是直接自制表格,在掌握课堂习题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引入和运用Excel,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成本核算知识。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这种重要的财务处理软件,对其今后的实务工作也会有所帮助。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成本会计课堂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
然而,Excel表的制作和练习又受到课堂设备以及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限制。其一,Excel的制作必须借助Office软件,因此,需要申请计算机授课,学生的巩固练习也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但是,现在的大多数职业院校,很少会开展成本会计的实训课程,学生往往不能找到相应的设备进行练习,这也就导致很难实现Excel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目标。其二,表格中公式的编制一方面受到学生Excel运用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学生只有在熟练记忆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才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完成成本计算单的编制与运用。因此,要想真正将Excel运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应信息化设备,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这些都意味着成本会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桂春.成本核算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周 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Z6):35-38.
[3]邹 冉.基于Excel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J].财会月刊,2012(24):87-89.
[4]邱德君,张晓坤.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39-42,45.
相关热词搜索: 成本会计 职业学校 课堂教学 诊断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