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务员报考的主要经济动因,即隐性福利的变化。近两年公务员报考热潮逐渐冷却的原因就在于我国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反腐措施的践行。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严格监督机制,引导择业者形成合理的就業观等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报考;隐性福利;国家政策
一、我国公务员报考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公务员录用自实行招考制度以来,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特别是21世纪以后的增长尤为显著,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就已突破百万,但实际招录职位和招考人数却与此相差甚远,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国考的竞争比例最高甚至达到了60:1,创历年新高。但在2012年,这一趋势开始发生变化,报名人数和竞争比例略有下降,到2015年实际参考人数已降至90万,2016年的竞争比例更是降至十年新低33:1,创十年新低,我国公务员报考热潮开始降温,实际参考人数有所下降。
二、我国公务员报考的经济动因分析
(一)公务员工资构成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补贴。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调整后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别起点标准提高到810元至6135元。公务员工资一直处于调整上涨中,与2012年后我国公务员参考人数减少的变化趋势相反,所以基本工资的变化并不能解释报考热潮降温的现状。另外,根据我国《公务员奖励规定》,奖金发放有严格的依据和标准,是在对公务员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给予的奖励,取决于任职后的具体表现,因此这也不能成为报考阶段的利益驱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来决定,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公务员与企业职工的工资差距,正是由于地方津补贴的自主性,衍生了以津补贴为名的各种隐性福利。
(二)公务员隐性福利
隐性福利指公务员在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的除基本工资和奖金以外的薪酬制度内外的各项补贴和优惠,实质是隐藏在津补贴背后的各种利益。隐性福利具有隐蔽性、多样性、两面性等特征,既可以是激励员工的手段,也极易成为腐败的源泉。
以成都市锦江区为例,成都市锦江区机关事务局的早中晚餐实行一元就餐制,并且仅对干部职工本人有效。此外,各种节日礼品比如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过年发油米等等,还有一次性发放多张不等额超市购物卡,以促进职工学习为由的书店代金卡以及公费旅游,交通补贴甚至优惠购房等等,这些都属于公务员的隐性福利,数量之多,明目之细是制度外的人根本无法达到的。
在养老金双轨制的时代,机关单位和企业实行两种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公务员退休后能够得到退休前工资的90%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退休后,按照企业和个人各自缴费标准计算大约能得到在职工资的60%。由此可见,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大大高于企业职工。隐性福利惠及工作生活各个方面,这对任何一个择业者来说都是颇具吸引力的,所以公务员所得隐性福利才是驱使大量毕业生和待业者报考公务员,形成国考热潮的重要经济因素。
三、 公务员报考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现今一系列改革反腐政策的实施使得公务员隐性福利锐减,是引导大众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观的重要契机,因此国家要加快推进公务员的薪酬制度改革,全面消除隐性福利。
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当前各项反腐措施实施效果反馈均来源于对各地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简单评估,缺乏对隐性福利的具体化数字化统计,大量隐性福利可能改头换面仍为公务员所得。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是现今公务员报考热潮的主力军,但是仍没有形成合理的就业择业观,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工作和社会的认识存在误区。所以应在大学生教育中应增设相关就业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认识社会,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职业,为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择业观提供实际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4-27.
[2]荆桂英,毛玲朋.公务员报考高烧不退的诸多原因[J].社会视点,2014,(24):246.
[3]文建东,欧阳伟如.大学生考公务员的经济动机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85-93.
[4]王小鲁.灰色收入与政府改革[J].上海经济,2011,(5).
[5]章贵桥,潘俊.权力寻租、隐性福利与有效的社会会计报告[J].经济体制改革,2013,(3):123-127.
作者简介:
甘念灵(1993-),女,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动因 报考 公务员 我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