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而深刻哲学内涵,十八大以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未来描绘了一副宏伟的改革蓝图。站在社会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当前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猫论;经济制度;市场边界;简政放权
一、邓小平的“猫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邓小平的“猫论”的来源
“猫论”最早提出是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文之中,原文是:“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猫、黑猫,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后来流行的“猫论”,“猫”的颜色虽有改变,但它表达的实质内容并没改变。从上面“猫论”的来源可以知道,邓小平的“猫论”,其实是论述生产关系形式的,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描述。
(二)“猫论”所包含的要点解析
1.发展生产力是目的,生产关系形式是手段和方法。因为当时国民经济遇到了比较严重的困难,在农业生产领域尤为严重,所以,在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国民经济,让农业恢复发展。小平同志是把生产关系形式当作手段、方法来看的,强调不要迷信某种固定不变的形式,要根据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2.生产关系形式必须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恢复农业生产,只有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形式才是好的生产关系形式。小平同志认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合适的标准,是能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群众愿意不愿意,归根到底是能不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3.生产关系要允许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要只限定于某种固定不變的形式。对当时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生产关系形式,小平同志实际上都是予以肯定的,尤其是对当时存在的“包产到产”形式的肯定。这种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采用多种生产关系形式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精华,对生产关系多种形式的论述,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哲学依据,邓小平“猫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思想重要体现。
4.突出人在采用生产关系形式上的主观能动性。小平同志强调了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主动作用,赋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种生动的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真正动态化,赋予二者无限的生命活力。这是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开拓意义。
二、邓小平的“猫论”的历史价值
(一)政府的角色与责任:为市场建立恰当的产权基础设施
三十多年前,我国在许多方面都与国际秩序隔离,通过改革,中国逐渐走向现代的市场秩序、社会政治秩序、生态秩序、与国际安全秩序,并一步步融入国际体系。改革是一个制度的建立与创新过程,1979年前,中国几乎是没有市场的,基本上是一个计划经济。中国从计划经济,发展演进到加入全球供应链,进入全球市场,到今天成为世界工厂及世界消费品市场,这就是市场和市场制度在中国逐渐形成的过程。所有这些改革,政府都在为市场给力,为市场提供产权基础设施。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制度,在经济方面就是建立恰当的产权基础设施,涉及三个重要领域:一是产权界定,二是产权交易,三是产权纠纷的调解与裁定。邓小平“猫论”中也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但无论如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的论断
邓小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了著名的“猫论”,强调社会主义发展要以生产力为判断标准,但被斥责为“唯生产论”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社会主义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他说:“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视察深圳、珠海等城市说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猫论”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坚持“向前看,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他更强调的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为事异时移,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着力了解和研究新的实际。邓小平在规划我国未来发展与繁荣的蓝图时,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多角度地阐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发展观: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地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根基。此理论从十二大起至十六大,一直被置于党的思想路线中,坚持不废,成为我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制定及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三、邓小平“猫论”现实意义
(一)市场秩序要求一个公平、公正与有效的产权纠纷调解与裁决机制
在西方解决产权纠纷主要是通过普通法。普通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陪审团,陪审团不是请法官,也不是请律师,而是请一般的老百姓,而且是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民众。他们旁听了案件细节之后,做出裁决,这个人有罪还是没罪,判决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这种产权纠纷解决的过程与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制度的长期健康及合理演化非常重要。陪审团的意见基本上可以认为代表普通民众的意见,这种机制就使得很多产权纠纷可以逐渐通过与政治相对隔离的法院逐步解决了。这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案例的积累就使老百姓能形成预期,知道出现什么样的纠纷情况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这个预期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私有产权。从邓小平“猫论”中,可以得到的哲学启示是,制度的改革,要确保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政府控制国企有利益冲突但可持有国有资产
十八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民营资本可以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国家正在逐渐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限制。在金融领域,民营银行的组建已经开了先河,近期,在中石油的非油业务改革过程中,也引入了民营资本。邓小平的“猫论”,在那个时代,代表了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而在今天,国家二次改革国企的大幕即将开启,按照计划,国有股份控制权将转移至“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手中,其目标是通过从设计上确保这些控股公司专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推进政府的政策目标,减少国企管理所受的政治干预。将尝试允许董事会(而不是国资委)任命高级管理人员,并设定绩效指标。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就是白猫和黑猫,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组织,引入民营资本,激活国有企业活力,提升效率。
(三)法治社会的构建
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法治建设,推进法治的关键,无疑是司法的独立、权威和公正。其实这说白了不过意味着:当出现法律争议,或发生违法犯罪时,有可以信賴的讲理和纠正的途径。这不仅对于社会具有基础性的定纷止争功能,而且也是贯彻法律尤其是确保公权力依法行事、实现法治的根本出路。这也是缓解信访妨碍法治的重要保障,因为在大幅提高司法的权威和公正性之前,断然取消信访,可能大为损害民众对正义的预期及其权利的现实保障,并可能使地方官吏更无所忌惮。司法改革至少在中国知识阶层已是共识,执政党也开始有所行动。而且,即便在现行体制框架下,司法改革也并非完全没有推进的空间。其中,比省级以下法院垂直管理的改革方案更重要、也切题的是法院的去政治化,例如:党对法院的领导应限定于依法通过现行人大制度任免、监督法官,而法院可不设党组,并至少应禁止政法委对审判的干预。这与党的领导并非不可兼容,而恰恰是“改善党的领导”。从中可以看出,法治社会的构建,也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规律,邓小平的“猫论”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今天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需要加强社会的法制化,不断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法治水平。
四、结语
时至今日,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大大限制和压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这种半市场、半统制的双重体制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巨大(如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问题(如社会公平正义严重不足)也十分严峻的“两头冒尖”状况。其根源是没有合理界定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治理边界,政府“过位”、“缺位”和“错位”大量存在,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再加上思想界、学术界及至整个社会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众说纷纭,严重对立、交锋,中国改革大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其中,有的认为,问题是由改革造成的,继而否定改革;有的认为,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深层次改革;有的则认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有更多人根据自身利益受损或获利多寡来否定或支持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叶晓静,漆桥斌.邓小平“猫论”解读[J].学理论,2011 (21).
[2] 朱建田,朱春晖.正确解读“猫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3).
[3]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M].中信出版社,2014-07-01.
[4] 贾凤云.浅析邓小平的“猫论”与实用主义[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相关热词搜索: 哲学 思考 猫论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