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5-08-01 20:27:20 浏览次数:

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在新世纪确立的一项宏伟任务,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在当今网络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对其他学科的科学进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计算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走出校门之后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并尽力落实在我院的人才培养实践之中。

一、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在当今网络计算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向计算科学技术演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加深化和拓展。只有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才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需求多变的发展趋势。同时,坚实的、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石。

为此,我们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理论。核心课程分级设置,促使知识递进,不断深化;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了组合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智能计算原理、软件形式化方法、SOC设计方法学等课程;在博士生课程中开设了计算的数学理论、计算系统性能评价、现代数据管理理论等课程。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组织国内外专家学术讲座,介绍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扎实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学习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注重学生自我设计软件/硬件的创新能力训练。为此,我院在本科教学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并将实验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自成系列,独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自研了基于FPGA的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系统和基于PCI的接口技术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新设计的较大空间和综合实验的平台。

我院作为研究型学院,通过“985/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微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化嵌入式计算与分布计算、智能化多媒体信息处理、巨量数据管理等特色学科方向及其优良的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平台注重承担较多的国家研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大型工程课题,绝大多数硕士生通过参加这些课题研究、设计与开发实践,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与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驾驭能力,而且经历了计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能力训练;博士生不仅通过参与基金课题与国家课题的论证与申请,强化了创新的动力观和主体观教育,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作为主要成员经历课题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验证与性能评测等研究过程,培养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 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实施和贯彻。我们认为多样化专业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机器人、模拟联合国团队等专业化竞赛,尽管竞赛内容与形式不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

为此,学院重视数模竞赛,采取普及参与和优秀选拔结合的组织方式,连年获学校数模竞赛组织奖。如2006年校第七届数模竞赛中,我院组织35支队参赛,33个队获奖,列全校第一。近四年来共有350余名学生参加数模竞赛,获得全国数模竞赛奖21人,国际数模竞赛奖12人。

机器人竞赛是体现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性特色项目,涉及软件设计、人工智能、图象处理、人机交互等专业知识,我院作为学校训练基地的责任单位, 组织团队,训练参赛学生,连续四年参加国内、国际大赛。获得7项全国比赛亚军, 9项季军,1项国际竞赛季军。在参加“枭龙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竞赛中负责机载视频与图象处理,获得冠军。

研究生电子设计是全国高校IC设计专业性竞赛,我院每届均组织多个团队参加,在历届竞赛中均名列前茅;在科技部支持的两届西安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均获得金奖;三年来有17人参加校模拟联合国团队,两任主席均由我院学生担任,参加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获“最佳代表队奖”。

参加过各类竞赛的学生,均认为收获大,不少学生在以后的博士生学习或科技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成果。实践证明,多样化专业竞赛确实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建设新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创新型人才观,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还要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机制,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

我们对教师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例如,加强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有重点地督导;专业课程考试要以设计和分析型题目为主,对优秀学生要有发挥空间;博士生专业课程提倡以研讨班形式组织,要求阅读大量新的科技文献,组织交流和讨论,激发创新思维;鼓励教授开讲座,为学生点评学术发展前沿和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等。

学院在免试推荐研究生中将专业竞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面试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考察;在确定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中,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评测内容;评价博士论文质量更以创造性成果为准则,在院一级形成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都有更大的提高。例如,在2006年度,本科生谭樨同学获得蒋震海外研究生奖学金,硕士生潘俊君被美国CMU计算机学院录取为博士生,博士生於志文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毕业生在国防科技、科学研究、IT产业等不同领域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为特色受到肯定和好评,在各自工作领域取得了创新成果。

我们要继续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和强化创新型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国际化专业教育改革步伐,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探索 培养 实践 创新 计算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