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际化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化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5-08-02 12:55:15 浏览次数:

摘 要: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软件外包产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提出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发展和开放、层次性和个性化的两个原则;处理好基本理论与新技术、外语应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两个关系,阐述“两个平台,两个结合”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人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服务外包作为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承载国际服务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软件服务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外部软件专业技术和服务资源,承担企业IT系统或系统之上软件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实现其服务业流程的运营、维护和支持。近几年,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日益受到世界关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还不能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IT服务外包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麦肯锡2008年对中国14个城市的75家软件和IT服务公司及政府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影响中国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障碍中,缺乏适用的人才因素占到48%(数据来源:《麦肯锡2008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调查》)。从国际主要的IT服务外包转移方的需求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对于IT服务外包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致使企业无法获取大量合格的IT服务外包人才,制约中国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我院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构建了适应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

1 目前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外语应用能力较低。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弱、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问题。很多高校往往偏重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2) 实践条件问题。由于大学缺乏资金投入,校内实验室无论从硬件到软件普遍落后于现场的设备和技术水平,现在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前来实习,怕影响生产,这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水平跟不上企业应用需求。

3) 师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型”师资,这需要一支既拥有丰富的IT教育经验,又具有从事软件项目研发、管理的产业背景,并掌握IT新技术的教师队伍。这一点目前在许多高校还很难做到。

4) 评价机制的导向问题。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主要考评学术研究成果和纵向课题数量,而从事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教师很难做出学术研究性成果,这就造成有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应用型课程的教学。

基金项目: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332)。

作者简介:柳婵娟,女,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邹海林,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雷达信号处理、信息可视化;邹宁,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2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2.1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基本特征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低碳、高附加值、国际化和跨行业的新兴产业,它要求人才需具备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求人才具备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其他技术行业相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观念全球化、知识复合性、技能多样性、需求小批量等诸多特点。

2.1.1 知识结构呈现复合性

产业发展决定人才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中往往涉及科技、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宽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即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备金融、管理、经济、商务、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现行的单一专业难以胜任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所需要的跨学科的软件人才。

2.1.2 能力素质呈现综合性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集成能力和产业市场策划及战略管理能力等。其素质主要包括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战略意识,具备较好的跨文化理解与国际交流沟通能力,还需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工作领域。这种人才素质的综合性是产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根本要求。

2.1.3 人才成长过程呈现长期性

高端外包服务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精通国际服务外包行业规则和运作管理模式,能够开拓国际市场,了解世界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决策力。因此高端人才的成长过程是长期的。这种长期性告诉我们,大学的专业学习只是大学生迈向职场的第一步,要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必须在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增长才干。这就要求大学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我们所说的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2.1.4 人才结构呈现“金字塔”型

发达国家IT产业成功的实践证明,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成“金字塔型”,即处于高端的软件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位于中间层次的软件工程师;处于低层的程序员,即从事软件编码、技术文档编写等初级工作的人员。

2.2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能力构成

软件外包行业的职位包括开发设计、软件测试(质量保证)、系统架构、项目管理、业务分析、系统管理、界面设计、代码编写、文档编写和技术支持等。

对于“金字塔”底层的软件外包人员来说,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 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由于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自国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地与团队成员、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要了解、尊重分包业务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对外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2) 团队协作能力。善于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 编程能力。掌握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至少能独立应用一种软件开发工具和语言编写代码。

对于“金字塔”中层的软件外包人员来说,除具备以上三种能力外,还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协调和分配各种资源;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作为软件外包高层人才,要具有技术和管理双重能力,要求既懂管理又了解软件开发各个环节,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熟悉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能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国际软件市场需求与运作[1]。

3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3.1 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的两个原则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应坚持科学性和适应性原则,保证课程体系适应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3.1.1 发展和开放的原则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一个领域。因此,IT类课程的设置也应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要求,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应突出一个“新”字,跟踪和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及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技发展,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国际化办学。一是保持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IT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二是推广双语课程教学。使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国际性企业的各种能力[2]。

3.1.2 层次性和个性化的原则

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设计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不同的外语课程模块来体现个性化和层次教育。例如,在保证软件工程技术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设置基于Java的应用开发、基于.NET的应用开发、面向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多个专业方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最大发挥;在外语能力培养方面,根据产业需要可设置日语方向(对日外包)、英语方向(对欧美外包)及韩语方向(对韩外包)。

3.2 课程体系设置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国际化复合型软件人才要求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外语应用沟通能力,尤其是具备跟踪和掌握软件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3.2.1 处理好基本理论与新技术的关系

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属于复合型专业,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电子科学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硬件基础。在构筑专业知识体系时,必须兼顾学科特点和产业应用需要,拓宽专业口径,突破学科之间的明显界限,奠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产业需要,紧跟当代科技发展前沿,设置一些实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既掌握较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3.2.2 处理好外语应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关系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人才能力发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学生外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对外交往沟通的能力和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的能力。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外语教学,尤其是在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通过设置第二外语课程、软件技能双语课程、软件外包企业实训等措施,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3.3 面向行业需求,构筑创新应用型多层次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软件外包企业生产流程的调研分析,软件服务外包本科层次毕业生主要面向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就业。学校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工程化能力训练并重的理念,校企共同参与构建“开放型、多层次、工程化创新教育体系”,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和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工程化实践课程的内容。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过程会产生变化,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动态可调整性,学校在遵循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的同时,为了满足更多企业的要求,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阶段验收式检验,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构筑了软件外包专业课程体系。

1)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等。这一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以后学习后续课程打基础。

2) 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人工智能等。

3) 专业选修模块。主要面向前沿学科方向、最新技术,包括数学建模、组合数学、模糊数学、分布式计算、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高级数据库等选修模块。这一模块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为培养深厚基础知识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奠定基础。

4) 专业技能模块。分为两个方向组:

① 软件开发与测试模块。包括软件建模技术、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软件质量测试、J2EE程序设计、程序优化与调优等课程。

②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模块。Web数据库、Java开源框架、软件建模技术、C#程序设计及大型网络数据库。

5) 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包括世界科技文化概论、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实务、社交与商务礼仪、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管理、国际商法及电子商务概论等。

6) 语言能力提高模块。为适应软件外包人才对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在前两年开设基础外语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外语应用能力强化模块,分三个方向组供学生选择:

① 英语方向模块。包括英语口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

② 日语方向模块。包括大学日语、日语听说、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等课程。

③ 韩语方向模块。包括韩语会话、韩语听力、韩语翻译、韩国语与韩国文化等课程。

4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教育改革及做法

几年来,我们通过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两个平台——校内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台,坚持两个结合——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结合,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1 政府扶持、校企合作,共建高标准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实训基地。为切实做好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烟台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专门新建了四个高标准培训专用实验室,用于学生校内实训。2009年6月,该基地被山东省教育厅、商务厅确立为省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昆山)、金蝶(青岛)软件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联合建立了十多个专业实践基地,搭建全方位的校外实训网络,直接将企业作为实习和工作训练场所,学生到企业顶岗培训,将校内学到的技术知识和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的基本技能,用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并且全面了解和掌握生产运作过程和管理过程。几年来,共有1 5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些基地的校外培训。

4.2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模式

几年来,我们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模式,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1)“企业冠名班”模式。

是指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人才的具体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并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和岗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指导。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能够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

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在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按照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安排教学内容,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培训,形成了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畅通了学生就业渠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运作模式。

3)“项目引领”模式。

项目引领模式,一是指利用假期或实习时间,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带着企业的项目,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入真正的项目研发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项目实践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指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企业委托的实际生产课题,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带领下参与项目开发,在项目开发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4.3 企校联合,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企校合作过程中,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实践指导能力。学校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教师进企业”即每年安排4~6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提高和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经验。“工程师进课堂”,一是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对教师进行实践课目的再培训;二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等)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有二分之一来自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

4.4 加强学生人文和综合素质教育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知识结构是T型的,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因此,除了为软件专业学生开设人文科学知识课程(如语言学、文学艺术、音乐及美术鉴赏)外,还开设了科学技术史、经济管理专题、技术经济学、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经济统计与分析及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系列等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4.5 改善和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与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

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能力,对于提高整个计算机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学院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即低年级的某些课程采取“英文教材,中文授课”的方式,如“计算机科学概论”、“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课程,我们选用了国外比较成熟的原版教材;高年级的某些课程则采取“英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如“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课程,在培养

和锻炼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4.6 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新型复合人才。因此应重视外向型职业教育,以国际眼光培养技术人才,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几年来,我们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和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派出去,引进来”,即选拔优秀学生去国外深造,引进对方优质师资。这一做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为校内计算机教育和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5 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动手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几年来,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软件设计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仿真大赛,获奖29人次。在几年的校企合作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校地联合、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提高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发展方略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可极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业斌,李颖. 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7):58-60.

[2] 邹海林,贾代平,朱智林,等. 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62-66.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e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for Software Outsourcing Industry

LIU Chanjuan, ZOU Hailin, ZOU N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oftware outsourcing industry requirements of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that talents should have, a series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wo principles we should stick to, that is, development with openness and hierarchy with individuation, and two relationships we should coordinate with, that is, basic theories with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using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with technology in the setting of curricula. A new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s also constructed.

Key words: software outsourcing; software tal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a; training mode

(编辑:彭远红)

相关热词搜索: 外包 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