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中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四效”

初中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四效”

时间:2025-08-01 18:02:13 浏览次数:

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然而现实教学中,笔者却发现课堂提问存在缺乏变通、缺乏层次、缺乏价值、缺乏倾听等低效现象。对此,应提倡课堂提问要注重生成,注重策略,注重关键,注重评价;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要力图改变这种现状,研究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和催化剂。

一、课堂提问“低效”现象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现实教学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问题过于呆板、机械,语言缺乏艺术性,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问题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没有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或提出问题等等。

1.缺乏变通——期望提问

【案例1】教师在教学《空气污染和保护》一节时,展示了一则小故事:1952年的伦敦,天气特别冷而阴湿,家家都烧煤取暖……市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症状,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

师:“故事说明什么?”

生:“空气不好”、“空气被污染了”。

师:“还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生:“人的生存必须依赖空气”。

师:“既然如此,我们必须对空气进行怎么样”。

生:“保护”。

教师马上就投影课题:空气污染和保护。

【分析】教师上课为了更“安全”、更好地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对于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就会对所谓的“发言”感到乏味而拒绝,这样的课堂就变成几个学生的舞台或多数学生的看台。其实在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回答到“人的生存必须依赖空气”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师只要稍稍过渡直接导入新课就可以了,学生最后得出的答案“保护”只是已学会察言观色的学生揣摩、猜测老师意图的结果。这样的学生考虑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

2.缺乏层次——直接提问

【案例2】教师在教学《电动机》时:演示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后,直接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提出后,全班同学都呆在座位上,安静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有同学支离破碎的回答。

【分析】课堂提问注重提问的层次,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古代学者唐彪说:“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说明提出的问题应该前后关联,层层深入。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如案例应先问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现象和条件来找出因果关系。

二、课堂提问“四有效”断想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课堂提问“四有效”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注重生成——动态提问

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可以由质疑生成、由错误生成、由意外生成。

【案例3】教师在执教《温度的测量》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一下身边能测量到的温度,结果在反馈时,一位学生汇报的最高温度为37℃,教师敏锐地认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当时身边没有其他的材料,最高温度也就是人的体温,到底是学生在谎报还是确实如此呢?教师问学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就演示了一遍,原来他是用双手搓温度计的方式使温度上升到了37℃,学生的汇报显然是真实的。但教师却并未就此而罢休,反而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会对他的汇报产生怀疑吗?”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最后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收获的又何尝只是一个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只有37℃这样一个常识呢?

2.注重策略——优化提问

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创设情境时就主动地使用陈述性语言,有些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部分学生总喜欢把教师的陈述性语言前面再加个“为什么”就成了问题。其实这也正是学生缺乏思考的表现,教师要对学生问题化的陈述适当加以正确指导,在创设情景时就给予一定问题技巧和要领引导,否则只会进行简单化、表面化探究要素的操作,彻底舍弃了深入研究如何操作来提高探究能力的实验过程。

【案例4】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教学

师:(演示)激光器投射到镜面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里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你们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

生2:人类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

生3:光反射要有什么条件?

(很长时间,才有学生提出“光的反射有何规律”的问题)

【分 析】此案例典型的问题在于:提问缺乏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出现盲目性和问题组织不得要领,导致学生对课堂探究内容缺乏方向和目的,造成探究课题难以确定。如果改为如下教学过程,效果会大不一样。

师:(演示)用激光器照射到镜面上,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1:光有反射现象

师:(演示)我转动镜面,又观察到了什么?

生2:光的反射光线发生了改变。

师:对比一下,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3: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3.注重关键——设计提问

初中科学的每一课教学中都有侧重点,围绕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可以抓“模糊点”、“盲点”、“冲突点”设计提问

【案例5】在教学《压力》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填表。

【分析】回答“压力”和“重力”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便能突出压力不等于重力及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案例6】在“碱的通性”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出示一题。

下列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A.氯化钠B.氢氧化铜C.盐酸D.氢氧化钠

【分析】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性质学生都知道,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B、D。教师可追问:“请分析这个答案对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并分析错误的原因。”一定会有同学感到这个答案不是很正确吗?怎么会问对不对呢?学生思维发生冲突,急于寻求错的原因,学生则会主动认真地进行分析、探索,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样带有“盲点”的问题情境中不再是应答的机器,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讨论和交流,他们的思维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探索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情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案例7】在教学“浮力产生原因”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形铁块没入盛水的容器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学生很快会用阿基米德原理F=ρgv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继续追问:如果让铁块与容器底部密合,此时浮力又为多大?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论是此时不受浮力。

质疑:这是否说明阿基米德原理是错误的呢?

【分析】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急欲弄个水落石出,所以思维很积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铁块进行受力分析,最后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带有“冲突点”的问题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个多样化思维的空间以及创新的土壤。

4.注重评价——激励提问

激励是提问的重要功能,学生答完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肯定性评价,多用赞美、鼓励、肯定的话语,善用友好、真诚、激励的眼神和手势,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坦诚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案例8】“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是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

师: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

生:(摇头)不知道。

师:我们如何确定二氧化碳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小声讨论,有人跃跃欲试。教师从中挑选一个最差的同学回答)

生1:(小声地)我认为要判断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就要看水是否被消耗。

生2: 那么多的水,即使被消耗,也是很少的,难以测出来;我以为要判断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就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很善于思考问题,第一个同学敢于积极回答问题,说得也很好,表现不错,只不过,确如第二个同学所说,那么多的水,难以测出。第二个同学能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思考,是很理性的,也是我们常常采用的方法。

【分析】在提问和激励性评价中,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的手势等身体语言和激励性口语进行鼓励,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很明显,上述第二个同学答得更好,但第一个同学更需要得到鼓励,所以教师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扬第一个同学,第二个同学的成绩比较好,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多,所以教师只是表示了肯定。

[参 考 文 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2]鲁献蓉.对新的课堂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责任编辑:张华伟)

相关热词搜索: 提问 课堂 初中 科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