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69-01
上课容易,但是上好课并不容易,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接受所教只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想品德呢?
1.注重观念的创新
应试教育把教育对象紧紧地束缚起来,这种束缚思维的教学观念模式、教学程序往往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更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是以教材、以教师教学为主体,进行创新教学。
1.1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处以发展学生思维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1.2教师要保持与学生平等教学的新观念。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换角色,还学生一个学习的主动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演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 正的学习主人,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1.3教师用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平等和谐的态度去引发学生学习,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意识,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2.创设情境,培养激情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即教师不应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应看作自觉积极的参加者,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巧妙设问,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思想品德课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的风气,这样数学就不难教了。
4.重视民主讨论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思想品德课要联系学生生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全世界、全国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再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6.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虽然有些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
7.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8.抓良好的时机教育学生
随机教育是利用某些可以被用来进行教育的机会或发生了某些需要及时进行教育的问题以后,临时进行的教育活动。所谓"机",既是教育者的"心机",即指教育的智慧与艺术;又是把握好教育"良机",即最佳育人时机。只有用教育者的"心机"去把握好"良机"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根据当时情景、主要内容和特定对象,创造性地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当学生间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利用"巧"机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心结;当问题学生又出现新问题时,应如何抓好"巧"机,促其飞跃;当学生情绪激动而顶撞了老师时,又如何捕捉"育"机,温暖学生的"心"……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许多教育机会是稍纵即逝,再去实施教育,反倒不如此"机"效果好。因此,教育者要善抓、会抓,不失"时机",见"机"行事,借"机"育人,就会事半功倍。当然这需要爱心,关心和责任心,需要敏锐的头脑和育人的技巧。
相关热词搜索: 刍议 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