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力图有效解决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突出问题[1]。纵观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明显滑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其主要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等因素[2],但未能探寻出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解决路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医学模式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改善路径提出新思路,为进一步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1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下降不仅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且关乎着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源储备。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身体形态方面,一项针对土耳其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的纵向研究发现,从1990—1995年到2011—2015年,土耳其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从0.6%上升到7.3%,增加了11.6倍[3],同时,针对瑞典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2004—2015年,瑞典青少年肥胖比例大幅度上升[4]。此外,对捷克、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也同样发现,在过去13~24年间,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显著增加[5-7]。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程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 》显示:各年龄段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8]。同时,Zhang, Ying xiu等对在1995—2014年间山东省青少年的肥胖比例进行研究发现,男女青少年肥胖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9]。在心肺耐力方面,Boddy等通过对英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的研究表明,在1998—2010年间英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持续下降[10],同时,一项针对19个中等经济水平国家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研究发现,1981—2014年间,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呈下降趋势[11]。此外,亚洲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也呈下降趋势[12],通过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自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心肺耐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13]。在体能素质方面,一项关于特里尔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表明,近4年来,特里尔儿童青少年柔韧素质大幅度下降[14]。此外,Freitas等对葡萄牙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葡萄牙青少年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呈现下降趋势[15]。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刻不容缓。
2 现代医学模式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命题
1977年,恩格尔(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基础[1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个整体论的模式,尤其强调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心身统一性,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如图1所示)。儿童青少年是身心统一的社会实体,其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7-18],是人体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发展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状况相适应,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点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相适应。不同时期的医学模式均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继承性、渐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刻内涵。现代医学模式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而是以肯定、继承、重视生物因素为前提,把生物的人如实地放置在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是医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过程[19]。正如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一样,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要在遵循生理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心理因素逐渐进行改善。可见,现代医学模式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明显得契合。
3 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研究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综合作用,纵观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研究发现,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也可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1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决定人体健康发展与变化的先天因素,父母遗传的先天机能是身体发展的基础,是通过后天的营养和运动等无法改变的,先天机能中的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指数等都对体质健康起着重要作用。遗傳学研究表明,人体绝大部分身体素质都受到遗传的影响[20],Schutte等[21]研究表明,遗传度纵跳为49%、握力59%、平衡38%、柔韧77%,同时,Forai等[22]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有氧耐力的遗传度大约为40%,Alonso等[23]的研究结果则发现有氧耐力的遗传度达到77%。此外,Zempo等通过meta分析表明,立定跳远的遗传度为66%[24]。由于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路径中要充分考虑生物遗传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体质 路径 青少年 现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