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随机选取了广州这一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的外来学生和当地学生进行了一项青年调查。最为重要的是,该项调查涵盖了受访者在社会背景、迁移经历和违法行为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当前研究背景下,我们运用以上数据集来解决以下三个具体问题:(1)拥有农村户籍的外来青少年是否表现出比城市同龄人更高的犯罪率?(2)外来青少年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纽带是否比城市青少年更弱化?(3)社会纽带是否可以缓和外来人口身份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进行理论梳理和展示研究成果之前,我们对影响流动未成年人的制度性障碍进行了归纳并对人口迁移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研究背景
(一)中国的外来未成年人:起源与主要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的户籍制度的创设初衷是要求公民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内进行生活和工作,以此实现控制人口流动和促进国家发展优先事项。正式的从农村到城市迁移必须获得政府批准的户籍迁移。获得户籍迁移许可的方式限于就职于国有企业、获得大学学历、在 体育或其他专业领域具备一技之长、部队转业和投资。受教育程度低、收入甚微的绝大多数农村流动人口能够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几乎是种奢望,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在就业、住房、、卫生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福利。护理和教育。因此,截至2005年,事实上城市人口数量已增加到中国总人口数量的45.6%,而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数量仅增加到26.1%。
对于跟随父母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未成年人而言,原有的农村户籍对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公立学校的教育预算是根据当地户籍儿童的数量来分配的。因此,城市未成年人优先于农村流动未成年人享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鉴于此,流动未成年人的父母面临要么向公立学校支付数额可观的费用,要么将孩子送到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且与城市未成年人隔离的流动人口学校的艰难选择。研究表明流动未成年人的入学率低于农村的同龄人和城市同龄人。此外,由于大多数城市不允许流动未成年人就读于当地公立高中并参加高考,因此流动未成年人要么初中毕业后放弃学业,要么回到与城市高中教学水平相距甚远的家乡高中读书。因此,一般而言,流动未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城市同龄人。鉴于教育是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路径,户籍制度促成了农村流动人口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二)流动未成年人是否比城市未成年人更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上述制度障碍,流动未成年人是否更容易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表明,流动青少年集中的城市中,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越轨水平要高于城市青少年。据江苏省报道,2004年至2006年被拘留的少年犯中有77%以上是流动青少年。根据2010年上海市人大立法规划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说明,流动少年犯占上海市少年犯的83.27%。广州海珠区法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和2013年,流动青少年犯罪案件占该区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5%,其中90%的流动少年犯来自农村地区。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 迁移 中国 农村 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