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与时间四种自然形态形成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人类思维和意识,皆有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空间界定形状、大小、范围、环境、结构。时间界定持续久暂性、先后次序性。空间有几何维度、自然维度、运动维度。时间只有过去经由现在指向未来一个单维维度。空间运动包括意识思维的运动皆具有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逆转必有空间因素且已变换时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客观虚在性。意识和思维归属虚在的万无、精神范畴,具有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特性。
关键词:空间时间;自然形态;空时对应法则;意识基本问题;新自然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BO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038-07
自然是人类社会和思维之根。“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和智慧之根。所谓“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探索真理必须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文化回归“道法自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路径。遵循“道法自然”,就是不迷信不崇拜前人他人的基本结论,自觉坚持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我们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提出万无时空课题和意识基本问题,诱发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和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的发现,揭示空时对应法则,解答万无时空课题和意识基本问题,初步确立新自然时空观,为进一步揭示意识的本质和规律开启新思路,就是回归“道法自然”的亲身实践与探索。
一、自然客观存在的有和无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夜晚遥望天空,有星光与无星光,有月光与无月光,有云与无云,有和无共同构成广袤深邃美丽的夜空。白天,天空悬有太阳,天空必有无太阳之处。我们感受有阳光,必有无阳光的地方。这些有与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常所见,有与无共存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有人类存在,必有地外地球人类的不存在。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必有世界上每个人之外的该人的不存在。万物皆有唯一性、排他性。睁开眼看得见有,必有闭上眼看不见的无,睡眠有梦,必有睡眠无梦。星云、星系、天体、黑洞、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无机界、有机界、合成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声波、光波、电磁场、引力场、睁眼、闭眼、秋波、眼神、休眠、梦境等,都是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统一体。
有,由无而生,无,因有而在。有即存在,无即不存在。有有就有无,有存在就有不存在。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如影随形,同时并立,永不分离。无是相对于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不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存在方式,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共同构成世界。比如地球上有生命、房间内有人是一种存在状态,金星上无生命、房间内无人也是一种存在状态。
老子曰:“(无和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宇宙有无数存在,统称万物。宇宙有无数不存在,统称万无。有万物必有万无,万无相对于万物,万物相对于万无。宇宙是万物与万无的对立统一体。
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既然不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存在方式,一切不存在即万无也应当具有空间时间形态或方式。但地球人类现有的时空观只关注万物,却忽略万无,只解答具体万物的四维时空存在方式,无法解答万无的时空存在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用四维时空方式界定恐龙的存在过程,但恐龙诞生之前的无、与恐龙并存的相对的无、恐龙灭绝之后的无,应当用什么时空方式来描述和界定呢?
二、意识基本问题
意识占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核心地位。意识的本性,一直以来是人类思想——不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所面临的艰深议题。随着认知科学、心智科学的兴起,科学已经无法再回避曾一度被(敏感的意识形态领域)视为禁忌的意识现象。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意识研究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各种进路,诸如认知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超个人心理学等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对意识本性的理解取得重大进步,然而意识现象的独特性仍然给人类理智和科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传统心-身问题现代版本“难问题”(hardproblem)、意识结构、自我与自我感、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方法论等问题。这些难题犹如19世纪末物理学上空的“乌云”一样飘在当代意识的哲学-科学研究的上空[2]。综观当代意识研究的诸多进路,皆是抓住意识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或一个学科专业触及的意识现象来探索意识的本性问题,基本上都是从意识某些现象入手的自说自话,鲜有从意识的自然本源入手研究意识本性(本质)的学者及其论著。
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十年,地球人类在宇宙演化、粒子调控、人造生命、意识本质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将可能会产生重大突破。其中,意识的本质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本科学问题,一旦突破将极大深化地球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3]。要想揭示地球人类意识的本质,必须遵循“道法自然”,搞清楚意识的自然本源,还要从自然宇宙中找到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必须找到思维和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从而证明思维和意识是有别于物质的另一类客观存在;必须抽象概括出有别于物质共性和个性的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意识的自然本源、思维和意识的空时自然形态、意识的共性与个性,统称为意识基本问题。这些意识基本问题搞不清楚,意识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1.意识的自然本源是什么?在自然宇宙中有没有与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既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那么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的自然宇宙中,什么与存在对立统一、什么与物质对立统一?很显然,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的自然宇宙中,思维不可能与存在对立统一,意识不可能与物质对立统一。西方哲学界普遍地把非全息对称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列为两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这正是西方哲学的智慧盲点、文化软肋。从时间上分析,存在、物质先在且恒久,思维、意识后生且短暂;从空间上分析,物质的存在无限广泛广袤而深邃,思维、意识目前来说仍然是地球人类社会的特殊属性,相当有限狭隘浅显幼稚。因此,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根本不能成为相提并论、时空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在自然宇宙中,应当客观存在着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如果没有,难道思维和意识没有自然本源,只是伴随地球人类诞生才突然出现的吗?而思维和意识若是突然出现就不符合量变质变规律。把自不量力的思维和意识从自然的存在和万物的身边挪开,探索发现自然宇宙中与存在、物质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也就是从自然宇宙的客观存在中找出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且有别于物质的另一类客观存在,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形成自然的全面的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新自然时空观,是创新重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即构建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
相关热词搜索: 形态 意识 自然 时间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