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说国展

数说国展

时间:2025-08-03 03:54:56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0奖金,只收纸质摄影作品的展览,在市场经济与电子化日趋发达的今天,却吸引了1.5万余人次、183661幅作品的参与,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5‰的入选率也使得本届“国展”成为竞争最激烈的一届。本届“国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过22人组成的历史最大规模的评委会,分别在北京和宜春,前后历时10天的评选,共评出了900余幅组的入选及以上作品和20幅推荐作品。

本届“国展”纪录类作品,在重大历史题材与日常生活作品中择优录取,重在体现作品在真实记录再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摄影语言的应用水平和表现能力;艺术类的作品强调“新”字当头,视角新颖,内容新鲜的作品较易博得评委的青睐;商业类的作品要求摄影功力与奇思妙想双结合;而青年组作品无疑是鼓励探索性的实验作品与关注社会的主流作品。

在参与报道本届“国展”的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了犹如度量衡般的精确细致的工作程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数字。虽然统计学略显刻板,但却也透露出科学与严谨的分析性。于是产生了由数字引出本届“国展”的想法……

纪录类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 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 摄(江苏)

纪录类评委赵迎新:

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什么?一个城市的节奏是什么?一个群体的特征是什么?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社会是在趋同,还是更各异?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在哪里?

这张普通的,日常的,没有粉饰的影像,会给我们一连串的联想和思考。其实斯空见惯,本来习以为常,也许这就是影像所带来的思考的能力吧。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 当代中国三百六十行(组)李雁刚 摄(北京)

纪录类评委黑明:

这组作品的拍摄始于2005年春,五年来,作者利用采访工作之便和自己的业余时间采访拍摄了上百名生活在我们身边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老百姓,作者不仅仅用图像将这些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形象生动地保存了下来,还以田野调查访谈的形式,用大量的录音和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处于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的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展现给读者一幅真实生动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归途陶明 摄(陕西)

纪录类评委李舸:

表现形式虽常见,但还是能打动人。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那么三峡傅拥军 摄(浙江)(右图)

纪录类评委赵迎新:

照片的标题和组照的调子是那么的一致,以至我们完全沉浸于感觉,不想用也不必用更多的语言去阐述。

“那么三峡”,流露于心底的影像,把一种变迁,一种留恋,一种憧憬,一段风景,一段历史,在富有节奏和不留痕迹的影像中,娓娓道来。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傅拥军

为什么要那么拍三峡

编辑徐静让我写点获奖经验,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说真的,当时拍这组照片是没有一丁点儿想法要参加比赛的。

为什么要去拍这些照片,是因为三峡此前一直想去走走,但一直没有成行,直到2003年6月的一个早上,我在电视里看着长江水慢慢地涨上来,慢慢地淹掉了夔门,淹掉了奉节依斗门……心突然就落在了三峡。当天下午我便请了年假,踏上了杭州开往武汉的列车,准备用相机记录下特别时期的三峡。

当我踏上那片废墟的时候,深深感受到老城的居民,对老家深深的眷恋。即便他们的新居——漂亮的奉节新城只在10公里外。我用镜头留下这份眷恋。

我的图片,多流于情感的表达。而我个人又较内向,因此我的作品通常也并不张扬,我喜欢那种淡淡的、隐隐的、温暖的感动。而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的选取,我以为内容决定形式。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喜欢从其他艺术门类里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比如我的作品《西湖边上的一棵树》即是吸取了电影的语言。

编辑点评

◎ 纪录类入选作品|又见八月十八潮朱峰 摄(浙江)(右图)

具有新闻性的图片,却拍出了艺术感的味道。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让作品更具观赏性与可读性。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武广高铁首列武汉驶出周国强 摄(湖北)

纪录类评委李舸:

脑勤、腿勤才能找到这样的角度。

艺术类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金质收藏作品|两生花沈金浩 摄(浙江)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运用黑白处理是一个极巧妙地选择,简单、干净、影调怡人。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荒原中一曲浪漫的歌,精灵的吟唱。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冷风景(组)崔云 摄(江苏)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确实冷得无出其右,制作水准亦很见分寸,凡事做到位一定会成功。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互不相关的时间和空间转换,表达了作者观念的思考,另类组照的成功范例。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崔云

风光里的冷思考

一直在找寻与内心相契合的外部世界,这是一种冷峻的,理性的思考。作品产生的独特气场令人着迷,它超越了客观本身,形成能够使人静心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图像离开了客观表述,对传统逻辑思维亦进行了重组,加入理性制造的概念,不苛求图像真实存在的意义,而是追求图像背后的精神层面,探求另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我的作品《冷风景》是在找寻精神和图像的极致,在读图时代对作者是思考和宣泄,对观者是启示和放大。

在图像里注入理念,摄影由此变得更加有意思,它挣脱了最初记录的功能,已经有了绘画一般由内而外的主动。我想这是我的作品能从18万幅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金簪陈爱娟 摄(福建)(左图)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艺术创作拍摄仅仅是完成了一半,而后期的处理调整、再创作,甚至照片的制作亦非常重要,且往往是决定性的。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像什么并不重要,影调和气氛幻化出诗意的联想。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铜质收藏作品|花间觅影(组)杨黎先 摄(河南)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齐白石曾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作品即表现了本体牡丹,又利用国画的铺陈点染给牡丹以神韵。只是组照作品些许有些雷同。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用纯粹的摄影语言改变了客观物象的本来质感,营造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影像的表现能力。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金质收藏作品|印象·青藏高原(组)袁学军 摄(解放军)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大气磅礴,神采飞扬,陶冶心灵。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自然物像随视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具象到抽象,情感升华为精神。

编辑点评

◎ 艺术类入选作品|鲁朗林海的哈达刘卫平 摄(湖南)

清雅的色调,配以新奇的视觉角度,让这幅作品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看上去很是舒爽、雅致。

商业类

评委点评

◎ 商业类金质收藏作品|水中仙子范华 摄(广东)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顾勇:

人与服装在水中的飘动达到了很好的自然意境,构图也给画面增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用光上有一定难度,和模特的默契配合中也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摄影经验。

评委点评

◎ 商业类金质收藏作品|冰雪中郑之 摄(辽宁)(左上)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颜志雄:

相关热词搜索: 数说 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