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到公办与民办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说明民办学校要实现自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办学质量就得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发展有自身特色且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不能照搬公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经验、方法。
就学生为何选择就读民办中学这一问题,从调查结果看,1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民办中学管理水平高,21.6%认为教学质量好,40.5%是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公办学校,而听从父母意见的为13.5%,10.9%是因为很多熟人在此就读。从选择结果看,学生及其家长仍然看重公办学校,就读民办中学是无法读公办中学的备胎,同时也表明民办学校的生源在整体上处于劣势。此外,三成的学生认为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好、学校管理水平高说明民办学校适应着市场的胃口,在教育市场有着自身特有的竞争力。
(二)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知
民办中学中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知情况可以侧面反映该管理制度的执行效度、实施结果、民主程度等。据调查,26.8%被调学生“比较清楚”和“非常清楚 ”学校的管理制度,73.2%的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没有清晰明确地认识,这就是说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理解和内化为心理自觉,成为约束和指导行为和学习的力量。对学校管理制度带来效果的认知上看,24.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认为“把学生分等,不利于部分学生的成长”,“为评价而评价”。但有59.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就如何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时,43.96%的学生是通过“教师直接宣布告知”,这表明民办中学的管理制度需要以更为规范、有效的方式制定和公布。
(三)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倾向
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程度和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制度的执行效果,学生的支持和认同度越高制度执行得越顺利,越能取得预期效果,二者为正比例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所处学校的管理制度总体满意的达到76.8%,而14.9%的被调查者认为“管得太宽泛,限制过多”以及“形同摆设,作用不大”。在遵守和维护制度这一方面,认同制度价值并真正去遵行道德为14.1%,“迫于学校的强制”而遵从的为29.8%。
(四)对管理制度的评价
制度是为目标服务的,对目标的实现起着引导和纠偏的作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从访谈和民办中学学生在学校贴吧中的言论来看,民办中学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管理的过严、过死,有学生是这样形容的“XX学校太沉闷了”“还可以坚持忍下去”。但表现在问卷上,27.8%的学生表示学校的管理制度“非常合理,效果显著”。两个明显相矛盾的结果说明民办中学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为应试教育这一目标服务的,学生也是为着这一目标而学习。此外这一矛盾的结果也反映出民办中学学生渴望学得真才实学的需求和自身学习习惯之间存在一道沟壑,需要学校的强制作去督促。
四、素质教育下民办中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转变办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变革、建设和完善以及创新需要以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的观念作为指导。
Y市民办中学以应试为教学目的,在学生管理制度上Y市的民办中学管得过宽过死,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自我意识也正在成型,,民办中学的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真实的了解学生需求和身心特征,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二)拓展制度内容
民办中学学校及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全方位的开发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
学生评价及反馈制度。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单一,同时评价也没有可以操作的标准。因此构建学生评价及反馈制度时,首先要改革過分倚重或仅靠成绩优劣来评判学生;二是要摆脱定势思维,及时、适当、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施以适度恰当的奖惩。
奖惩制度。调查的民办中学在奖惩制度上规范不足,在实施时重惩而轻奖励。而所调查民办中学的学生属于可塑性强、潜能大但学习习惯和行为较差的人群。懲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它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1]所以民办中学的奖惩制度应该更多的使用正、负强化,慎重的将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和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使用,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日常行为规范制度。调查的民办中学的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是内容不健全,而是规范内容超过了制度本身的权限。因此对于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内容的探索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界定行为规范制度的管辖边界何在,将管理内容中不合情合理的内容剔除,制定一个高效、简明、合情理的行为规范制度。
(三)帮助学生自我意识完善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这一发展阶段的主题是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培养人的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该注重同社会、家长的合作,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独立感的培养和同一性的形成创造一个宽松、向上的管理制度氛围。
注释:
[1]靳伟涛. 深入分析斯金纳的惩罚观点[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 (06).
[2]张万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参考文献:
[1] 孙静. 民办中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 青岛大学,2014.
[2] 张邦伟. 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程静瑜(1992—),女,壮族,贵州省兴义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 贵州省 为例 管理制度 中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