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心灵之光”早在李焕民创作《初踏黄金路》时就已闪耀。在1963年创作的这幅作品中,高原姑娘拉犁的欢快动作、潇洒的形式、质朴的刀味、奔放的套色让观者感受到“解放”的感觉。为了这个场景,李焕民在阿坝州多次找寻素材。“艺术创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审美形象库,体验生活收集形象,同时从人类学发展的角度研究这些形象。”
关键词:版画;李焕民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27-01
一、中国近代版画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七十年的岁月。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七十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大众火热的斗争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
二、李焕民
男,1930年出生于北京,原名何国儒,祖父何联恩浙江余姚人,进京赶考中进士,在国子监任翰林。1946年参加反内战,反饥饿游行。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在徐悲鸿先生教导下学习美术。1948年改名李焕民奔赴解放区,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建国以后调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学习。1951年毕业,调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四川美协成立后调四川美协工作。自1953年起李焕民把西藏、甘孜、阿坝等藏族地区作为创作基地,主题创作以版画为主。
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赴美、德、日、韩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其传略编入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中国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
《高原峡谷》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扬青稞》、《攻读》、《牧场》、《红岩插图》、《地道战》等数十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藏族女孩》在日本获金奖,中国美术馆列为典藏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初踏黄金路》中国美术馆列为典藏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封面)。
《藏族老人像》、《被挖去双眼的西藏翻身农奴》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素描卷)。
《换了人间》获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驯马手》获1 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长夜》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
《高原之母》获1 996年全国版画展银奖。
《祈愿和平》入选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
出版有《李焕民版画作品集》、《李焕民书画作品集》、《西藏写生画集》(合作),《雪山红日》诗画集(合作),主编《南方丝绸之路》文集,并为文集插图。
三、作品简介
类别:西画雕塑
年代:1963年作
材质:彩色版画
尺寸: 54.3×49 cm
李焕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版画创作之路,并逐渐成为四川版画学派的主要代表画家和创始人之一。在20世纪中国版画史上,四川、北大荒和江苏三个版画学派的崛起是一道重要的风景。中国版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李焕民这一代画家身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西藏通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行了耕者有其田、谁种谁收的政策,藏族人民真正翻身得解放。《初踏黄金路》即通过藏族妇女牵着满载青稞的牦牛踏歌而归的情景,反映了这历史的巨变,表现了藏胞初获丰收的新奇感和幸福感。金色调象征丰收,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构图富节奏感,刀法奔放而縱横有致,是一幅情景交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作品。
在众多的作品中,李焕民先生认为他最得意的作品当属《初踏黄金路》,这幅画从平时素材写生到草稿、初稿和最后木版创作完成历经三年之久。有人说《初踏黄金路》像一首抒情诗。阳光、麦田、大路,收获的节季,丰收的场景,愉快的人民,确使人感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派兴旺的气象:一切都是黄金般的。也有人认为这幅画好在自然生动,韵律感强:层层麦浪由近及远;一队互助组里的妇女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由远渐近;作主体的两位妇女正一先一后地沿着曲折的大道而来,构成游走流动的画面。生动自然的形式表现了翻身藏胞丰收喜悦的美好内容。我感到随着生活的发展,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在深化,对藏族劳动人民的感情在深化。《初踏黄金路》这幅作品虽似实在的景象写生,然而却感觉到了迈步在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黄金大路上的美好寓意。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创作的原乡,与李焕民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所在,是西藏。四十余年来,李焕民曾去西藏、甘孜、阿坝深入生活二十余次,并考察过北方丝绸之路。在一个总结入藏艺术家作品的网页“为什么去那里”里,我看到了他的名字,而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高原留给他的启迪和沉积。
完成于1963年的《初踏黄金路》,反映的是西藏民主改革主题。“农奴们得到解放,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起来也非常兴奋。秋收的时候,他们傍晚把粮食收回来堆到院子里,晚上就不停地唱歌跳舞,高兴得不想睡觉。当时我到西藏写生,半夜时经常被他们的歌声唤醒。”
改革前和改革后,藏民的变化使李焕民深受感染。一起收割粮食的藏民、用牦牛运送粮食的场景……回到家后,他整整画了一屋子草图,历时三年,几易其稿,完成了作品《初踏黄金路》。在这幅画中,3个藏族女子牵着牦牛走在金黄的庄稼地里,“那已经不只是一条自然的路了,那是一条历史之路,是翻身农奴们的‘解放大道’。她们走在上面,充满了自信,看起来非常自豪。”李焕民说。
1963年,《初踏黄金路》在北京公开展览,一位画家激动地在美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爱初踏黄金路》,称这幅作品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标志。事实上,它也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一代美术学子的审美理念。
“就像铁丝呈现世界和灵魂的轮廓”,一个朋友在悬满李焕民版画的展厅前自言自语。
《初踏黄金路》,这幅画的代表性就在重形式构成、块面的组合、点线的穿插,以及这些因素所构成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力度等,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构图上画家结合中国书法和西方绘画的均衡、对称等法则,以一条贯穿画面的S线形黄金路将人物形象组织起来,结合画面的色块分布叠合,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
四、作品意义及价值
鲁迅曾说: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诞生。正如这群艺术家说的那样:“如果这些作品氤氲并感染着我们追索生命中无穷的秘密和宇宙中浩瀚无际的美,能让我们领略真正的永恒和创造,那么就一定是全新的艺术,是从雪域热土上诞生的大艺术。”
版画像一面聚光镜,艺术的再现了塞外草原,长河大堤,平川沃野,山麓海滨。它的作者又长一辈的版画家,也有解放后各美术院校版画系培养的毕业生和土生土长的作者相继展露头角。版画队伍早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版画界老前辈李焕民等对中国版画的发展有即推动又引领作用。
世代繁衍生息于雪域高原的藏族,是一个善于将生活艺术化的民族。他们长期浸润在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与这里的大野山川同体连枝,与这里的神佛生民朝夕相处,其心理、性情和思维习惯无不深受藏族文化的濡染和净化,其价值观念、艺术取向和审美定位无不深受高原精神的滋养和历练——对这方热土和热土上的生灵与文化心仪神往。正是怀着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展民族艺术多元化发展空间为己任的想法,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家们经过数年的发展,从刚起步时的探索,到如今艺术上的突破、创新,这段路程他们走得艰辛,也走得坚定。
李焕民等一批老画家特别注重深入生活,体验地方风土人情之特色,作品逐渐显示出淳朴、浑厚的艺术风格和高亢情调。正是作者执着的追求,辛勤地探索,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作品,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赵友萍撰文.美术.
[2]张亚萌.中国艺术报,2008.
[3]力群.中外版画选[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4]版画世界[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金路 李焕民 初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