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绣屏与绣女:刺绣作品中的女性文化内涵

绣屏与绣女:刺绣作品中的女性文化内涵

时间:2025-08-02 22:38:06 浏览次数:

zoޛ)j馟i4Oiͺ|߯uii}i~y~w׽主题鲜明,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主要针法为单面平绣。头部用双股捻的衣线绣,脸部用不规则的平套针,上衣用平套针,飘带用戗针,围裙用压花,衬裙在铺针上网绣。花篮用钉线,篮脚网绣。梅花鹿用拼色合花线,以擞和针绣身躯,施毛针绣头部,眼用六至十余道滚针绣成。耳用缠针,鹿角用擞和针,针法十分丰富。此幅绣像为道光时期作品。幅边用宋式匣锦及水粉色花绫装裱。这幅绣女刺绣的祝寿图,画面充满绣女深深的祝福与敬意。

述说女性温婉的心情。中国古代绣女,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作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能表现温婉心清的刺绣品。

清代贵州诗人、绣女陈枕云,以绣代笔,以诗代语,记录了一位女性的千古绝唱。在表现她与侄女的亲情诗中写道:“深闺相伴十余年,日并针工夜并肩。分绣红丝谁共我,亲操臼杵尔宜先。奉姑无怠趋庭礼,待婿须知内则篇。敬戒谨遵容德配,好将鞠报达重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绣女的心情亦随季节的变化而思绪万千。她的《春残》诗句,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梦醒罗帐枕衾幽,倦绣抛针倚画楼。落尽残红杨柳岸,征途又起故乡愁。”闲遐时,她独自欣赏自己的绣品,《夏日偶拈》诗云:“倚栏刺绣藕花馨,阵阵香风漾绿萍。遣兴临池痴弄水,小荷叶上集蜻蜓。”描写秋天的风景,她在《秋露》中写道:“珠玑万颗缀秋花,冷透帘栊晕碧纱。绣罢深闺无个事,吟成白露感蒹葭。”当她忧思、自怜而感慨时,写下《和韵吊江氏女》:“玲珑巧绣绮罗春,翠鬓云鬟美丽身。想对菱花私下泪,知心惟有镜中人。”

清代诗人、绣女吴绛雪,(1650--1674),自幼秉承家学,聪颖多能。9岁通音律,闻琵琶曲,即能随声唱和。11岁作七绝《题睛湖春泛图》,情景交融,见者赞赏。12岁时以诗人画,设色精绝,书法不同凡响,名噪一时。绘画擅长花卉、人物,兼善写生,传世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吴素闻是吴绛雪的族妹,闺中知己,由于她们一别五载,心迩身遥,而且“茵溷分途。荣枯异路”,一个在云霄之上,一个在泥壤之下,彼此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才能让吴素闻真正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心情呢?吴绛雪从南北朝女诗人刘令娴的《摘栀子赠谢娘》诗得到启发:“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于是在镜箔上刺绣同心栀子图,“托六出之名葩,表寸心之萦结”。吴绛雪的《栀子同心图》回文诗,形若盛开的栀子花。全图165字,中间是以“雪”为核心的81字组成方阵。栀子盛放,六瓣同心。按一定顺序分布于瓣缘和花蕊的文字,左旋右折,勾心斗角,往复顺逆,可以吟出成百上千首诗词来。这幅回文诗图,彰显了一位绣女蕙质兰心、聪颖灵秀的性情。

体现了古代女性的“四德”。中国最早的女圣人班昭写了《女诫》七篇,这是中国最早的较为系统、完整的女性道德书籍。《女诫》全文约1700字,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其中《妇行》中的“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妇德”就是“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所谓“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为妇言”;所谓“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从时,身不诟辱,是为妇容”,所谓“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为妇功”。通观“四德”,可以看出班昭并不强调女性的才能,而是强调行为的道德标准,即能守礼节,说话能分清时间、场合,身上衣服干净,能尽一个家庭主妇纺线、织布、做饭的职责。这些也是我国古代贤妻的标准。

封建社会里,绣女何尝不是“四德”标准的遵循者。刺绣本身就是清闲贞静,动静有法,针针线线述说着绣女的恬淡与忧思,她们优雅的倩影或在花绷前,或依栏凭眺,含蓄、隐蔽的神情透着极其强烈的女性气息。

一扇扇绣屏,充盈着女性的温香艳玉,游走着女性的自然之灵。一针一线有母亲的关怀和亲吻,一针一线有情人的相思和哀叹,一针一线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祝愿。

(责任编辑:马怡运)

相关热词搜索: 刺绣 内涵 女性 作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