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在孔府中路前部,共设三堂六厅。正厅(大堂)为五间九檩悬山建筑,前设大月台,中部三间为前檐空敞的传统大堂形制。正厅前有东西庑各10余间,按明代六科设六厅,东庑设知印、典籍、管勾三厅;西庑为掌书、司乐、百户三厅。后厅(二堂)五间七檩,有穿堂与正厅相连,呈“工”字形。退厅(三堂)也作五间七檩,与东、西厢组成庭院。孔府三厅两庑主体为“工”字殿出月台的建筑布置,是明清两代衙署的典型格局。中路前院的东南隅还有刑狱设施。内宅门以东有防御用的碉堡。
在中路退厅以后,共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三个封闭式庭院。前上房为七间七檩悬山式建筑,并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是衍圣公生活起居的主要院落。前、后堂楼都是七间二层,前出廊,东、西配楼各三间。后花园名为“铁山园”。后堂设楼也是明清府邸的典型布局,楼下为内眷卧室、起居室,楼上为贮藏财物的库房。孔府东、西还有东仓、西仓、车栏、马号、柴园等;孔府南、北还有族人及仆役家属居住区。
按封建礼制,孔府的规模之大已超过公府的定制,中、东、西三路房屋已将政务、祭祀、读书、宴客、 生活、供应包罗俱全,布局俨然是小型宫殿。孔府在大门、二门、仪门、正厅等处明间阑额上绘有宫廷“双龙捧珠”的和玺彩画,反映出它是拥有皇家特权的贵族府第。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
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扩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孔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孔林中神道长达1000米,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这是孔林的大门。孔子墓前东侧有三亭,是宋真宗、清圣祖和清高宗来此祭孔时停留之处,叫作“驻跸亭”。墓南二百米处的亭殿后,有子贡亲手栽植的楷树遗迹和“子贡庐墓处”。
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孔林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丧葬风俗的演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曲阜 孔府 孔庙 山东 孔林